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代号11的传奇 > 第174章 告别南美:下一站喀尔巴阡山脉

第174章 告别南美:下一站喀尔巴阡山脉(2/2)

hurri酱配烤肉!”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门多萨机场的候机大厅里,卖纪念品的摊位摆着各种葡萄酒周边:印着葡萄藤的围巾、做成橡木桶形状的巧克力、还有迷你版的鸽笼式压榨机模型。凯伦抱着个比她脑袋还大的葡萄酒瓶抱枕,绒毛面料摸起来像刚摘的葡萄皮。“这个必须买!”她把抱枕往行李车上一放,“晚上抱着睡觉,做梦都能梦见在踩葡萄!”

    艾拉正在看罗马尼亚旅游手册,手指点在“传统羊肉汤”的图片上。“用陶瓮慢炖的?”她抬头问马克斯,“是不是和门多萨的玉米酒发酵瓮一个道理?用陶器能让味道更浓郁?”

    “没错,”马克斯滑动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是陶瓮的剖面图,“陶器的微孔能让空气缓慢流通,炖肉时能让香味更均匀地渗透进去。罗马尼亚的陶瓮大多是手工拉坯的,内壁不挂釉,就像门多萨的水泥发酵罐,能让食物更好地吸收陶土本身的矿物质。”他指着图片,“这种瓮的形状从上到下逐渐变窄,能让热量集中在底部,炖出来的肉更烂——就像高压锅的原理,只是更慢更温和。”

    莱昂的速写本上,机场的玻璃窗成了画框,里面框着安第斯山脉的最后剪影。“喀尔巴阡山脉的森林里,应该有很多老橡树吧?”他轻声说,炭笔在纸上画了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中世纪的城堡大多用橡木做大门,说这样能挡住邪灵——就像门多萨的酒庄用葡萄藤做护身符。”

    塞西莉亚正在给土壤检测仪换电池,仪器屏幕上还能看到门多萨火山土的检测数据。“罗马尼亚的土壤以黑钙土为主,”她边换边说,“富含腐殖质,和门多萨的火山土完全不同。那里的葡萄藤不需要像安第斯山的那样耐寒耐旱,但要防森林里的野兔和鹿——所以当地人会在葡萄园周围种上荆棘丛,就像天然的篱笆。”

    登机广播响起时,凯伦突然想起什么,从背包里掏出个小袋子,里面装着门多萨的火山土。“带点土去做对比,”她得意地晃了晃袋子,“到了喀尔巴阡山,也装一袋当地的土,看看欧洲和南美的土壤到底有啥不一样。说不定以后能写篇《论土壤对冒险的影响》,肯定能获奖!”

    飞机起飞时,众人都靠在舷窗上,看着门多萨渐渐缩小——棋盘状的街道变成了格子布,葡萄园成了紫色的补丁,安第斯山脉的雪峰像撒在绿色地毯上的白糖。凯伦突然指着窗外,远处的阿空加瓜山顶,一朵云正慢慢变成葡萄藤的形状。

    “快看快看!”她兴奋地拍着窗户,“山在跟我们说再见呢!那朵云就是它挥的手!”

    艾拉笑着擦掉窗户上的手印:“等到了喀尔巴阡山,说不定能看到像城堡一样的云。”她掏出手机,开始查罗马尼亚的基本用语,“‘你好’是‘ salut’,‘谢谢’是‘ mul?umesc’……感觉比西班牙语难学多了,舌头都要打结。”

    马克斯的平板电脑上,已经开始播放关于喀尔巴阡山脉的纪录片,画面里的熊在森林里漫步,溪流从古堡的墙缝里流过。“这里的熊是欧洲棕熊,”他指着屏幕,“比达特穆尔的狐狸凶多了,但很少主动攻击人——就像门多萨的骆马,看着高大,其实很温顺。”

    莱昂合上速写本,最后看了一眼窗外的南美大陆。“每段旅程都像酿酒,”他轻声说,“门多萨的这段是浓郁的马尔贝克,带着阳光和火山的味道;不知道喀尔巴阡山会是什么味,也许是带着森林湿气的黑皮诺?”

    塞西莉亚正在笔记本上写旅行总结,笔尖划过纸面沙沙作响:“门多萨收获:火山土与葡萄酒的关系,威胁信侦破中的逻辑链,马黛茶社交的文化意义。”她顿了顿,在空白处写下,“下一站目标:喀尔巴阡山脉的地质特征,中世纪城堡的建筑防御体系,吸血鬼传说与民俗学的关联。”

    飞机穿过云层时,阳光突然变得刺眼,凯伦连忙戴上墨镜——那是在门多萨买的,镜片上印着小小的葡萄藤图案。“不知道罗马尼亚有没有咖喱香肠吃,”她摸着肚子,“总不能天天喝羊肉汤吧?”

    11号望着窗外的云海,想起在佩加蒙博物馆的深夜勘查,在门多萨葡萄园的线索追踪,嘴角不由得微微上扬。世界就像一串葡萄,每个地方都是一颗独特的果实,有的酸甜,有的醇厚,有的带着阳光的热烈,有的藏着森林的幽静。而他们的旅程,就是品尝这些果实的过程,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心记住每一种味道。

    “准备好迎接新的味道了吗?”11号转头问众人,声音里带着笑意。

    机舱里的笑声混着发动机的轰鸣,像首轻快的圆舞曲。远处的云海下方,喀尔巴阡山脉的轮廓已经隐隐可见,墨绿色的森林里,仿佛藏着无数等待被揭开的故事,就像门多萨的葡萄藤下,藏着那些关于历史与真相的秘密。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