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农家子弟科举路:逆袭命运翰林郎 > 第202章 不一样的出题

第202章 不一样的出题(1/2)

    本来按照惯例,院试第一题是四书题,第二题是经义题,但是杨文兴把出题顺序给打乱了。

    第一题出经义题,第二题才是四书题,不要小看顺序的变化,科举重首场,首场重首题。

    这就说明杨提学重点考童生们的经义水平,而在县试和府试,经义作为排名的依据,很多人对于经义的学习,并没有投入很多的精力。

    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四书中,经义题只要不偏题,不犯忌讳就能过,很多人忽略了自己的本经。

    八股题也有难度,是截搭题:文王在上,为政为德。

    文王在上出自《诗经·大雅·文王》;为政为德出自《论语·为政》,诗经是五经之一,论语是四书之一,这种题几个字就要找出题目出自哪里,太难了。

    要在几十万字的文章里找出处,不是本经是诗经,或者不重经义童生们坐着不会写,出处都不知道怎么破题?

    经义题各人依据报上去本经,选择题目,默下一段话,出自哪里,然后再写出自己的理解。

    林泽阶选得是《春秋》里的题目,院试上了强度,就算他过目不忘,也是坐半时辰不停思考才开始动笔。

    八股题一样想很久才想到出自哪里,四书五经加上四书的注释内容很多,又不敢犯错,这和平时做题不一样,再三确认自己不会错才开始破题。

    有的功底不扎实的童生,想不出来,哭闹起来都有,林泽阶大为紧张,深怕身边有这样的人。

    身后有人失控,捶胸顿足,站起来去撕别人的答案。

    不知是什么心理,好像我考不上,你也别考上。

    兵丁们马上出手,把失控的人按住,往他的嘴巴里塞布条,拖出去,并且不准考生喧哗。

    那个被撕答案的学子,气得发抖,很快正式答案纸又给无枉之灾的人送一份,能不能写完看他的运气。

    这事一发生,连锁反应发生几起。

    在上面坐着的提学和知府,把脸沉下来,让兵丁巡逻更严,气氛极凝重。

    林泽阶看旁边的人在动笔,才不紧不慢写草稿,一再检查没错,才抄到正式考卷上。

    第两批人先交卷,差不多才开始摇铃,让军士过来糊名交卷,府学的学正和县学的教谕监督着。

    他离开后,杨文兴笑着对苏知府说道:“这孩子,如果压他一年半,再下一次院试再取,知府大人觉得如何?”

    苏知府脸色沉下来:“按惯例本府点中的案首,杨提学会点秀才,当然你可以不点,但是故意去压他的功名就过份了,科举取士,取得是公平。”

    “他十二岁考中秀才,其实很招人眼,十四岁考中秀才就不会这么显眼,本官也是为他考虑。”杨文兴并没有完全放弃磨砺林立泽想法。

    苏知府当然不想他点中的案首不中,表示他看错人,这是打他的脸:“科举中有些事情,并不是主考官能控制,比如身边人发疯站起来撕人卷子的事,最终取不取在你一言而决中,但是你得保证公正公平,考卷要封存存档多份,这孩子很多人关注,无所谓招人眼,包括圣上一样会关注这孩子。”

    这话说得杨文兴沉默下来,写出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哪还不受瞩目,还有以前的功绩,确实圣上会留心。

    想到这里杨文兴哑然失笑起来,自己想做官场的隐形人,那就一直这样做下去,按规矩来就可以了。

    出题难阅卷就很快,有各县县谕,府正和提学自己带的幕僚,到杨文兴手里的卷子,他只做定夺检查。

    考完后的第二天就名次出来,直接就淘汰8成的人,只剩下两百多人。

    林泽阶、李裕华、翁靖杰都进入第二轮再覆。

    翁靖杰排到47名,李裕华排到了53名,林泽阶的成绩没有排第一,排到第二名,第一名是不知名的赵茂才,第三名叫栗江伟,第四名叫武国珍,第五名叫史东音。

    除了林泽阶一个当届的童生,前十名都是过去的童生。

    1200多名的童生在考,第一轮240个入围,林泽阶这12岁的小童自然很多人不服。

    很多老童生一辈子浸在,读书做文章里面,考起来比不上孙子年龄的人,当然不太相信。

    不过一二三的卷子,都贴出来给大家看。

    林泽阶那一手小楷字,文章可读性和观点无懈可击,用典考究有可读性据可查,逻辑性和无一字废话严谨,让一帮童生们服气。

    他们发现林泽阶朱笔批注的点,比第一名还多,按说林泽阶的卷子取第一也可以,让很多人感慨万千。

    林泽阶把考试的卷子,默给陈老夫子,刘财主夫妻看,写写字养精蓄锐准备第二场。

    第一场放榜后院试第二场开考,一样要搜身,林泽阶还是坐在杨提学的眼皮子底下。

    杨提学这次没有再提问,只是眼光平静的看一眼林泽阶。

    林泽阶依例向杨文兴行礼,坐在座位上。

    按说院试覆是考策论一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