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老伐木工场遗址
老伐木工场遗址位于五营镇境内,靠近五营国家森林公园,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林业开发时期的重要遗址。遗址内保留了当时使用的蒸汽机车轨道、木材运输滑道、伐木工具仓库及工人宿舍遗迹。蒸汽机车轨道虽已锈迹斑斑,但仍能看到铁轨与枕木的铺设走向,最长一段留存约300米,当年用于将砍伐的木材从林区运至山下的集材点;木材运输滑道依托山体坡度修建,用原木拼接而成,部分原木虽已腐朽,但整体结构清晰,还原了早期“溜槽运木”的作业方式。此外,遗址内还留存着当年工人使用的油锯、斧头、绞盘机等工具,以及用原木搭建的“木刻楞”宿舍残垣,生动展现了老一辈林业工人的劳动场景。
(三)抗联第五军密营遗址
抗联第五军密营遗址位于五营镇北部深山,与抗联密营遗址公园相邻,但更偏向原始遗迹保护。该遗址是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在20世纪30年代建立的秘密营地,现存3处较为完整的地窨子,内部仍能看到当年战士们使用的土炕、灶台遗迹;了望哨用石块堆砌而成,虽历经风雨,仍保持着基本形态;粮食储存窖则因位于地下,保存状态较好,窖口的石板密封结构清晰可见。据史料记载,该密营曾是抗联第五军的重要休整与练兵场所,战士们在此储备物资、训练队伍,并多次依托密林开展游击战,打击日伪军。如今,遗址周边设有保护标识与简易解说牌,供游客了解这段历史。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美食
(一)民俗风情
丰林县的民俗风情融合了少数民族传统与林业工人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氛围。
在少数民族文化方面,鄂伦春、鄂温克族的传统技艺仍有传承。其中,桦树皮制作技艺最为典型——艺人将桦树皮经过鞣制、裁剪、拼接,制作成桦皮船、桦皮盒、桦皮篓等器物。过去,桦皮船是少数民族在浅水中捕鱼、渡河的重要工具,如今虽不再用于生产,但成为民俗文化展示的重要载体,当地文化展览馆内常陈列桦皮制品,部分艺人还会在节庆活动中现场演示制作过程,游客可参与简单的桦皮编织体验。
林业工人文化则体现在生产与生活的细节中。“伐木号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在手工伐木时代,工人为统一动作、鼓舞士气,创作了节奏鲜明的号子,歌词多为即兴创作,内容涵盖伐木技巧与生活场景,如“嘿哟!腰杆挺起来哟!嘿哟!斧头举起来哟!”如今,手工伐木已被机械化作业取代,但伐木号子仍被当地文艺团体保留,在节庆活动中表演,再现当年的劳动场景。此外,每年9-10月红松籽成熟时,当地会举办“采松籽节”,游客可跟随向导进入指定林区,学习采摘松籽的技巧,参与松籽美食制作,感受林区的生产文化。
(二)特色美食
丰林县的美食以森林食材为核心,突出“鲜、香、野”的特点,部分菜品还融入了当地的生产生活特色。
- 红松籽仁炒虾仁:选用丰林县特产的红松籽仁,搭配新鲜虾仁炒制而成。松籽仁香脆,虾仁弹牙,两者搭配口感层次丰富,带有淡淡的松仁清香,是当地宴席上的常见菜品。
- 野生蓝莓酱炖排骨:用当地野外生长的蓝莓熬制成酱,与排骨一同炖煮。蓝莓酱的酸甜融入排骨的肉香,使排骨口感软糯,味道酸甜开胃,同时蓝莓的营养也与肉类结合,兼具美味与营养。
- 刺五加鸡蛋饼:将春季采摘的刺五加嫩叶切碎,与鸡蛋液混合后摊成饼。鸡蛋的香味与刺五加的独特清香融合,口感松软,且刺五加在当地被视为具有保健作用的食材,使这道家常菜兼具美味与养生价值。
- 铁锅大鹅贴饼子:选用当地散养的大鹅,用铁锅慢炖至肉质软烂,炖鹅的同时在铁锅边缘贴上玉米饼。鹅肉鲜香入味,玉米饼吸收了鹅汤的汤汁,外酥里软,是极具东北农家特色的菜品。
- 山野菜猪肉酸菜饺:将春季采摘的山野菜(如婆婆丁、柳蒿芽)切碎,与猪肉、酸菜混合作为馅料,包成饺子。山野菜的清爽中和了酸菜的酸味与猪肉的油腻,口感清爽,是当地春季的时令美食。
七、旅游指南攻略
(一)最佳旅游时间
丰林县四季景观各异,不同季节可体验不同的旅游特色:
- 春季(4-5月):气温逐渐回升,林区内的杜鹃花(当地称“达达香”)成片绽放,漫山遍野的粉色花朵与绿色嫩芽相映,是赏杜鹃的最佳时期;同时,春季也是鸟类迁徙的季节,新青国家湿地公园可观测到白头鹤等珍稀鸟类。
- 夏季(6-8月):气候凉爽,平均气温约20℃,是避暑的理想选择。此时林区植被茂密,五营国家森林公园、丰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景点绿意盎然,适合徒步、呼吸新鲜空气,感受森林的清凉。
- 秋季(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