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政治与经济:生态优先的发展格局
(一)政治:生态保护为核心的治理方向
伊春市的政治治理始终以“生态保护”为核心,将生态建设纳入城市发展的顶层设计。作为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伊春市制定了《伊春市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伊春市林业转型发展规划》等政策文件,明确将森林覆盖率、空气质量、水质等生态指标作为衡量发展的重要标准,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加大对自然保护区、湿地、河流的保护力度。
同时,伊春市积极推进“林长制”“河长制”,建立市、县、乡、村四级生态保护责任体系,将生态保护任务落实到具体责任人;在民生领域,围绕“生态惠民”,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医疗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改善林区居民生活条件,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协同发展。近年来,伊春市还积极对接国家“东北振兴”战略,争取生态补偿、转型扶持等政策支持,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二)经济:绿色产业引领的转型之路
伊春市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从“木材主导”到“绿色多元”的转型,如今已形成以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绿色能源为核心的产业体系,经济结构持续优化,绿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色调。
1. 生态旅游:核心支柱产业
依托丰富的森林、湿地、冰雪资源,伊春市将生态旅游作为主导产业,打造了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景区。全市现有5A级景区1家(汤旺河林海奇石景区)、4A级景区11家,以及多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旅游产品涵盖“森林观光”“湿地探秘”“冰雪娱乐”“民俗体验”等多个领域,如夏季的“森林避暑游”、秋季的“五花山观赏游”、冬季的“冰雪温泉游”,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2023年,伊春市接待游客量突破千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百亿元,生态旅游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带动就业的核心产业。
2. 林下经济: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停止商业性采伐后,伊春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充分利用森林资源发展种植、养殖、采集产业,实现“不砍树也能致富”。目前,全市形成了“林下种植(蓝莓、平贝母、刺五加)、林下养殖(森林猪、林蛙、蜜蜂)、林下采集(山野菜、松子、榛子)”三大产业链,其中“伊春蓝莓”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种植面积达10万亩,年产量占全国的1/3,成为全国最大的蓝莓种植基地;林蛙养殖、山野菜加工等产业也形成规模,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带动了数万林区居民增收。
3. 绿色能源:新兴增长极
依托丰富的水能、风能、生物质能资源,伊春市积极发展绿色能源产业。全市建成了多个水电站、风电场,生物质能发电项目也逐步落地,绿色能源发电量占全市用电量的比重逐年提升。同时,伊春市还探索“新能源+生态旅游”的融合模式,如在风电场周边建设观光步道,打造“能源观光景区”,实现能源开发与生态旅游的协同发展。绿色能源产业的发展,不仅优化了伊春的能源结构,也为经济增长注入了新动力。
四、风貌与特点:林海雪原的独特魅力
(一)自然风貌:四季分明的生态画卷
伊春的自然风貌以“森林”为底色,四季景色各异,展现出北方林区独特的生态魅力。
1. 春季:生机盎然的“林海复苏”
每年4-5月,伊春的森林逐渐复苏,冰雪消融,溪水潺潺,树木抽出新芽,山野菜(如婆婆丁、柳蒿芽)破土而出,漫山遍野的达子香(杜鹃花)盛开,粉色的花海与绿色的林海交相辉映,成为春季最亮眼的景观。此时的伊春,气温适宜,空气清新,是踏青、采野菜、赏杜鹃的好时节。
2. 夏季:清凉避暑的“天然氧吧”
7-8月的伊春,平均气温仅20℃左右,是中国北方着名的避暑胜地。茂密的森林像一把巨大的绿伞,遮挡住炎炎烈日,森林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2万个以上,远超城市水平,被誉为“天然氧吧”。游客可漫步林间步道,感受森林的清凉;或乘船游览汤旺河、嘉荫黑龙江段,欣赏两岸的林海与江景;也可在湿地观鸟,看丹顶鹤、白鹭等鸟类在湿地栖息,享受夏日的宁静与惬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3. 秋季:色彩斑斓的“五花山”
9-10月是伊春最美的季节,随着气温下降,森林中的树木逐渐变色,红松保持翠绿,落叶松变成金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