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永安乡
永安乡位于集贤县东南部,与双鸭山市宝山区相连,总面积27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该乡地形多样,既有平原耕地,也有山地林地,产业以农业、林业和少量工业为主。农业上,永安乡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作物,其中水稻种植依托安邦河灌溉,品质优良;林业方面,乡内有大片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林业加工产业较为成熟;工业方面,永安乡临近双鸭山矿区,部分村落发展了与煤炭相关的配套产业,如运输、机械维修等。此外,永安乡境内有多处抗联时期的历史遗迹,是当地红色文化教育的重要场所。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从远古先民到现代发展
集贤县所在的三江平原地区,是东北古代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沿革跨越数千年,文化脉络清晰,既留存了远古先民的活动痕迹,也见证了近代东北的开发与变迁。
(一)历史沿革:从古代部族到现代县域
1. 远古至先秦时期:先民聚居的文明萌芽
早在新石器时代,集贤县境内就有人类活动。考古发现,境内多处遗址出土了石斧、石锛、陶器等文物,表明当时的先民已掌握简单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技术,过着定居生活。这一时期,集贤县一带属于肃慎部族的活动范围,肃慎人是东北地区最早有文献记载的民族之一,以渔猎、农耕为生,曾向中原王朝进贡“楛矢石砮”(用楛木做杆、石头做箭头的箭),成为中原与东北边疆文化交流的最早见证。
2. 汉唐至宋元时期:部族更迭与行政归属
汉代时,肃慎部族改称挹娄,集贤县一带归挹娄部族管辖,隶属于汉王朝设立的玄菟郡;南北朝时期,挹娄改称勿吉,势力范围扩大,集贤县成为勿吉七部之一的安车骨部活动区域;唐代时,勿吉改称靺鞨,集贤县一带归渤海国管辖,渤海国在这一区域设立了行政机构,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辽代时,渤海国灭亡,集贤县一带归入辽朝版图,属于女真五国部中的越里吉国;金代时,女真族建立金朝,集贤县归上京路胡里改路管辖,当时的农业生产已较为发达,开始使用铁制农具;元代时,集贤县一带隶属于辽阳行省开元路,后改归合兰府水达达路,元王朝在此设立驿站,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
3. 明清时期:屯垦开发与行政建制雏形
明代时,集贤县一带归奴儿干都司管辖,朝廷在这一区域设立了弗提卫等卫所,负责军事防御和行政管理,同时鼓励中原移民迁入,推动了当地的开发;清代初期,集贤县一带属于盛京昂邦章京管辖,后划归宁古塔将军、三姓副都统管辖,这一时期,清政府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限制移民迁入,集贤县的开发较为缓慢;清末民初,随着“封禁政策”的解除,大量中原移民(主要来自山东、河北等地)涌入东北,集贤县一带的屯垦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逐步形成了村落和集市。
4. 近现代时期:从设治到县域定型
1913年,民国政府设立富锦县,集贤县一带归富锦县管辖;1946年,东北解放后,为适应革命和建设需要,设立集贤县,隶属于合江省,“集贤”一名取自境内的集贤镇(原名“集贤街”,因早期移民在此聚集谋生,取“贤才聚集”之意得名);1949年,合江省与松江省合并,集贤县隶属于松江省;1954年,松江省与黑龙江省合并,集贤县归入黑龙江省管辖;1956年,集贤县行政区划调整,部分区域划归友谊县、双鸭山市;1987年,集贤县人民政府驻地迁至福利镇(原福利屯),形成了如今的行政区划格局。
(二)文化脉络:多民族融合的地域特色
集贤县的文化脉络,是在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等古代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融合了中原移民文化、红色文化和现代农耕文化,形成了多元且独特的地域文化体系。
1. 古代民族文化:渔猎与农耕的交融
集贤县作为古代肃慎、挹娄等民族的活动区域,留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痕迹。例如,挹娄人擅长渔猎和农耕,考古发现的挹娄时期遗址中,既有用于渔猎的石镞、骨器,也有用于农耕的石犁、陶器,表明当时已形成“渔猎为辅、农耕为主”的生产模式;靺鞨时期,受渤海国文化影响,当地开始使用汉字,学习中原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艺,如纺织、制陶等,文化发展水平显着提升。这些古代民族文化,为集贤县的地域文化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2. 移民文化:中原与东北的碰撞
清末民初的“闯关东”浪潮,让大量中原移民迁入集贤县,带来了中原地区的民俗习惯、生产技术和文化传统。例如,移民将山东的秧歌、河北的皮影戏等民间艺术带入当地,与东北本土的民间艺术融合,形成了具有集贤特色的民间文艺形式;在生产技术上,移民带来的先进农耕技术(如水稻种植技术),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发展;在生活习俗上,中原的饮食文化、节庆习俗与东北的民俗结合,形成了集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