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以来,随着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与国家“资源型城市转型”政策的实施,四方台区开始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逐步减少煤炭开采规模,转而发展生态旅游、农产品加工、工业遗产保护等替代产业,努力实现从“煤城”向“生态宜居城区”的转型。
(二)文化脉络:多元交织的文化印记
四方台区的文化脉络融合了少数民族文化、农耕文化与工业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元素在此碰撞、融合,形成独特的文化气质。
-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古代挹娄文化的分布区,四方台区保留有部分少数民族文化痕迹。例如,境内出土的挹娄文化陶器,其纹饰、造型体现了早期少数民族的审美与生活需求;在太保镇、集贤乡的部分村落,仍流传着满族的民间故事与传统歌谣,满族的刺绣、剪纸等手工艺虽未形成规模产业,但在民间仍有传承;此外,部分满族习俗(如春节贴窗花、端午节挂艾草)与汉族习俗融合,成为当地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 农耕文化:清末民初以来,汉族移民在此开垦农田,形成了以“勤劳务实”为核心的农耕文化。太保镇、集贤乡的农民在长期农业生产中,积累了丰富的种植经验,如水稻育秧、大豆选种、蔬菜种植等技术,这些经验通过“师徒相传”“家族传承”的方式延续至今;农耕文化还体现在当地的饮食、服饰等生活细节中,如以粮食、蔬菜为主要食材的家常菜,以实用为主的服饰风格,都带有鲜明的农耕印记。
- 工业文化:煤炭产业是四方台区文化的核心符号,数十年的煤炭开采历史,孕育了以“艰苦奋斗、爱岗敬业、团结协作”为核心的矿工精神。境内保留的煤矿井口、选矿厂房、矿工宿舍、小铁路等工业遗存,是工业文化的物质载体;此外,矿区曾盛行的“矿工号子”“矿区秧歌”“矿工运动会”等文化活动,是矿工在艰苦工作中创造的精神文化产物,如今虽已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部分老矿工仍会在节庆活动中表演,成为工业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
(三)历史人物:平凡岗位上的奉献者
四方台区的历史进程中,没有广为人知的历史名人,但涌现出许多在平凡岗位上为城区发展作出贡献的人物,他们的事迹虽不显赫,却构成了四方台区发展的“群众基石”。
在煤炭开发时期,大批矿工扎根四方台煤矿,以“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的精神投身煤炭开采。其中,有技术骨干通过改良开采工具、优化开采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与安全系数;有老矿工带领青年工人学习开采技术,传承“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有基层干部为改善矿工生活条件奔走,推动矿工宿舍、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建设——这些矿工群体是四方台区工业发展的“奠基人”,他们的奋斗故事被收录在当地的文史资料中,成为城市记忆的重要部分。
在农业发展领域,太保镇、集贤乡的农民中,有不少人通过探索新品种、新技术,推动当地农业转型。例如,早期有农民尝试在岗地种植水稻,解决了“缺水地块种稻难”的问题;近年来,有青年农民返乡创业,利用电商平台销售本地的优质大米、食用菌等农产品,拓宽销售渠道,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还有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农民科学种植,提高农产品产量与质量——这些农业领域的实践者,为四方台区乡村振兴注入了活力。
此外,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也有许多长期扎根四方台区的工作者,他们默默耕耘,为提升当地民生水平、传承文化作出贡献,虽未留下响亮的名字,却以实际行动推动着四方台区的发展。
三、必游景点与历史遗址
四方台区的旅游资源以“工业遗存+生态自然+历史遗址”为核心,既有承载城市记忆的工业景观,也有山水相依的自然生态,还有见证古代文明的历史遗存,适合不同需求的游客体验。
(一)工业遗存景点
1. 四方台煤矿工业遗址公园
四方台煤矿工业遗址公园是四方台区最具代表性的工业遗存景点,位于四方台城区北部,依托原四方台煤矿的老井口、选矿厂房、矿工宿舍等遗存改造而成,总面积约18万平方米,是展现四方台区煤炭工业历史的“活博物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遗址公园内保留了原四方台煤矿的一号井口,井架、绞车等设备仍保持原貌,旁边立有文字说明牌,介绍井口的建设时间、开采规模、技术参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