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
密山历史悠久,早在68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1885年清政府设治放荒,1899年设立蜂蜜山招垦局,1908年设密山府,1912年废府立县。东北沦陷后,密山县相继隶属吉林省、滨江省和牡丹江省。1939年日伪在密山设立东安省,1941年设东安市。1946年6月22日三五九旅解放密山,建立人民政权,设立东安地委、东安市政府,密山县委和县政府。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1992年划归鸡西市管辖至今。
文化脉络与历史人物
密山是满族祖先肃慎人繁衍生息之地,有距今68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新开流”文化。新开流文化遗址坐落在兴凯湖湖岗上,出土文物陶器、石器、骨器和牙角器等2000多件,展现了肃慎人在兴凯湖畔创造的渔猎文明。出土的肃慎人图腾“猎鹰海东青”骨雕,是国内唯一出土的最原始的“海东青”艺术造型,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
密山也是着名的红色之城,是首批革命老根据地,是国家一类革命老区。它是《红灯记》故事原型地,“李玉和”的原型付文忱就是密山国际交通站的重要联络员。1936年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在密山成立,上世纪九十年代,国家确认的黑龙江省首批22位抗联高级将领中,密山就有7位。此外,密山是我国军事工业的重要基地,被誉为新中国航空事业、人民装甲兵、发射药制造业、电器制造业“四大摇篮”,伍修权、周建南、王海、吴亮平、薛少卿等70多名将军、副部长级以上干部曾在密山战斗和工作过。
各乡镇简介
- 密山镇:密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人口密集、商业繁荣的城镇。这里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有众多的商场、超市、酒店和餐饮场所。
- 裴德镇 :位于密山市西北部,距密山市城区12公里。东与兴凯镇、8511农场相邻,南与和平乡、密山镇接壤,西隔青年水库与富源乡相望,北与牡丹江农管局毗连。总面积835平方公里,下辖9个行政村。裴德镇东部属于丘陵漫岗平原区,土地肥沃,水源丰沛,盛产水稻、大豆、玉米等农作物和白瓜、烤烟等多种经济作物,素有“鱼米之乡”之称。西北部浅山区生物种类繁多,林地面积广阔,野生浆果、山野菜、食用菌类、中草药等储量丰富,还有多种野生动物。
- 兴凯镇:地处密山市东南部,南与俄罗斯隔兴凯湖相望,拥有独特的边境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渔业资源。兴凯镇的旅游业发展迅速,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兴凯湖的壮丽景色,体验边境贸易的繁荣。
- 当壁镇:位于兴凯湖西畔,是一个以旅游为主导产业的城镇。这里有美丽的湖岸线,沙滩细腻,湖水清澈,是夏季避暑度假的好去处。当壁镇还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如东北老航校纪念馆等。
- 知一镇:是密山市的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知一镇地处密山市中部,交通便利,是密山市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资集散地。
- 黑台镇:位于密山市西南部,是一个农业大镇,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黑台镇的工业也有一定的发展,拥有一些小型的加工厂和企业。
- 八五五农场:是一个国有农场,位于密山市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八五五农场主要从事粮食生产和畜牧业养殖,是密山市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 八五一一农场:位于密山市东部,是一个集农业、林业、畜牧业为一体的国有农场。八五一一农场的自然风光优美,有大片的森林和草原,是游客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 和平乡:位于密山市中部,东与裴德镇相邻,南与密山镇接壤,西与富源乡相连,北与兴凯镇毗邻。和平乡是一个农业乡,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同时也发展畜牧业和渔业。
- 富源乡:地处密山市西部,是一个山区乡,境内山峦起伏,森林资源丰富。富源乡的矿产资源也比较丰富,有煤炭、石墨等矿产资源。
- 柳毛乡:位于密山市东北部,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乡镇,主要种植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作物。柳毛乡的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但近年来也在逐步发展。
- 杨木乡:地处密山市东南部,南与俄罗斯隔兴凯湖相望,是一个边境乡。杨木乡的渔业资源丰富,同时也发展农业和旅游业。
- 白鱼湾镇:位于兴凯湖西北岸,因境内的白鱼湾而得名。白鱼湾镇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渔业资源,是密山市重要的旅游和渔业基地之一。
- 二人班乡:位于密山市东部,东与虎林市毗邻,南与杨木乡相连,西与白鱼湾镇接壤,北与八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