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沿革:从村落聚落到工业城区的演进
城子河区的历史发展与“移民垦荒”“煤炭开发”紧密关联,行政建制随时代需求不断调整,见证了从农业聚居点向工业城区的转型。
清末以前,城子河一带属满族先民的渔猎之地,山林密布、人烟稀少,仅有少量赫哲族、满族居民在此以渔猎、游牧为生,无明确行政归属。1907年,清政府废除东北封禁政策,推行“移民实边”,山东、河北等地移民沿穆棱河迁入,在城子河两岸开垦土地、搭建村落,逐渐形成“城子河屯”“正阳屯”等聚居点,此时隶属密山府管辖。
民国初年,城子河屯规模扩大,1912年划归密山县第三区;1928年,地质勘探团队发现优质煤炭资源,私人矿主开设小煤窑,矿工人口聚集,工商业萌芽,城子河从农业村落向矿业集镇转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沦陷,日伪当局设立“城子河炭矿株式会社”,掠夺式开采煤炭,修建铁路支线,强制征用中国劳工,此时城子河成为日伪统治下的重要煤炭产地,隶属鸡宁县。
1945年“九三”抗日战争胜利后,城子河地区回归人民手中。1946年,中共密山县委设区政府,隶属密山县;1948年划归鸡西县,成为工业重点区;1957年鸡西市升格为地级市,城子河区正式设立。1958年曾短暂改称“城子河人民公社”,1962年恢复区建制,沿用至今。
煤炭产业始终是城子河区发展的核心,不仅塑造了城区空间格局,更奠定了其鸡西工业重镇的地位。
二、行政区划与乡镇简介:三街一乡的特色格局
城子河区现辖3个街道、2个乡(注:实际行政区划以最新官方公布为准),分别是城子河街道、正阳街道、东海街道、长青乡、永丰乡,各区域因资源禀赋、地理位置不同,形成差异化发展方向。
(一)城子河街道:城区核心与商业文化枢纽
位于城子河区中部,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政府、法院、检察院等行政机关坐落于此。辖区东至城子河,西至正阳街道,南接鸡冠区,北邻东海街道,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人口密度较高。
上世纪50-80年代,辖区聚集城子河煤矿、城子河机械厂等大型工业企业,形成矿工家属为主的居住社区;近年随产业转型,新建城子河商业街、正阳农贸市场等设施,成为居民购物、休闲主阵地。同时,设有区文化中心、图书馆、体育场,每年举办元宵灯会、夏季广场文艺演出、煤炭文化节,丰富居民生活。
(二)正阳街道:老矿区的工业记忆载体
位于城子河区西部,距区政府约4公里,面积约10平方公里,因地处城子河煤矿老矿区核心得名,是区内历史最悠久的矿区街道。
城子河煤矿始建于1928年,是东北较早实现机械化开采的煤矿之一,日伪时期被大规模开采,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国有重点煤矿,鼎盛时期矿工及家属超3万人,街道内曾有职工医院、子弟学校、矿工俱乐部等完整配套。如今虽煤炭产能调整,但仍保留苏式矿工宿舍、老旧矿井井口、蒸汽机车库房等工业建筑,正阳公园依托矿区闲置土地改建,园内保留矿车、卷扬机等设备,成为缅怀历史、休闲健身的场所。
(三)东海街道:新兴工业与物流集聚地
位于城子河区北部,距区政府约8公里,面积约15平方公里,因临近东海煤矿得名,是新兴工业与物流集聚区。
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引入多家煤炭深加工企业,形成“原煤开采—洗煤—煤化工”产业链;借助临近鸡西市物流园区的区位优势,发展仓储、运输产业,建成多个大型物流仓库,成为鸡西市东北部重要物流节点。同时规划工业旅游片区,将闲置煤矿设备、厂房改造为工业景观,初步形成“工业参观+物流体验”模式。
(四)长青乡:近郊农业与生态休闲基地
位于城子河区南部,东接鸡东县,南邻鸡冠区,面积约180平方公里,下辖8个行政村,是区内面积最大、农业人口最多的乡。
地处城子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重要农业生产基地,主产玉米、水稻、大豆及蔬菜、瓜果。近年发展特色农业,新华村温室大棚蔬菜基地年产超5000吨,供应城区及鸡西市区;向阳村生态果园种植苹果、梨、葡萄,秋季举办“采摘节”。城子河两岸植被茂密形成天然湿地,乡政府修建总长约6公里的滨河步道,春可赏野花、夏能避暑、秋可观红叶。
(五)永丰乡:山林资源与乡村旅游融合地
位于城子河区东部,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