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楞山旅游区:位于鸡东县西南部,总面积10平方公里,因境内的八楞山而得名。旅游区内有八楞山水库、八楞山森林公园等景点,水库水面广阔,水质清澈,是休闲垂钓、水上娱乐的好去处;森林公园内森林茂密,树种繁多,是避暑纳凉、登山健身的理想场所。
- 净土寺:位于鸡西市城子河区,是鸡西市规模最大的佛教寺庙,始建于1995年,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寺庙建筑风格典雅,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天王殿等,殿内供奉着各类佛像,香火旺盛。净土寺环境清幽,是信众礼佛、游客参观的好去处,同时也是鸡西市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
(二)人文景观:工业记忆与红色印记
- 鸡西市博物馆:位于鸡冠区,是展示鸡西历史文化、自然风貌、经济发展的综合性博物馆,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设有多个展厅。其中,“历史沿革厅”展示了鸡西从远古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工业文明厅”展现了鸡西煤炭工业的崛起与转型,“自然生态厅”介绍了鸡西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少数民族厅”展示了鸡西各民族的文化特色。博物馆通过实物、图片、文字、多媒体等多种形式,让游客全面了解鸡西的过去与现在。馆内还收藏了大量新石器时代的石器、辽金时期的陶瓷、抗战时期的武器、煤矿生产的老设备等文物,其中“新开流遗址出土的陶罐”“东北抗联战士使用的望远镜”等珍贵展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与文化价值。
- 鸡西煤矿展览馆:位于恒山区,依托原恒山煤矿的老厂房改建而成,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是展示鸡西煤炭工业发展历程的专题展馆。展馆分为“煤炭开采历史厅”“生产工艺厅”“矿工生活厅”“转型发展厅”四个部分,通过展示不同时期的采煤工具(从人工镐锹到机械化采煤设备)、矿井模型、矿工服饰、老照片等,还原了鸡西煤矿从手工开采到机械化生产的全过程。馆内还保留了一段废弃的矿井巷道,游客可穿戴矿工装备进入体验,直观感受煤矿工人的工作环境,体会工业发展背后的艰辛与付出。
- 新开流遗址:位于密山市兴凯湖西岸,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遗址,距今约6000年,1972年被发现并进行考古发掘。遗址总面积约2.4万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骨器、玉器等文物,其中以“陶罐”最具特色——这些陶罐多为夹砂陶,表面饰有网纹、弦纹等图案,造型古朴,反映了当时先民的生活与审美。考古研究表明,新开流遗址的先民以渔猎为生,擅长制作渔具与陶器,是兴凯湖地区早期文明的代表。如今,遗址上建有简易的保护棚与展示牌,供游客了解这一古老文明的印记。
六、民俗风情与特色味道:多元文化中的生活气息
鸡西市多民族聚居的特点,造就了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而独特的地理与气候条件,也孕育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饮食文化,展现出浓郁的北国生活气息。
(一)民俗风情:多民族交融的生活图景
- 朝鲜族民俗:鸡西市有较多朝鲜族聚居村落(主要分布在鸡东县、密山市),保留着鲜明的朝鲜族文化特色。朝鲜族群众擅长歌舞,农闲时节或节日期间,会自发组织“农乐舞”表演,男女老少身着传统服饰(男子穿短衣长裤,女子穿短衣长裙),伴随着鼓点翩翩起舞,动作欢快灵动。朝鲜族的传统节日“上元节”(元宵节)、“秋夕”(中秋节)期间,村民会制作打糕、冷面,举办拔河、跳板等民俗活动,邻里相聚,热闹非凡。此外,朝鲜族的传统民居“草房”(屋顶覆盖茅草,墙体为泥土混合稻草砌筑)也在部分村落得以保留,体现了适应北方气候的建筑智慧。
- 满族民俗:作为鸡西地区的原住民之一,满族的民俗文化在当地仍有遗存。满族群众重视“祭祖”仪式,每年春节、清明,家族会聚集在祠堂,摆放祭品,由长辈带领族人祭拜祖先,讲述家族历史。满族的传统服饰“旗袍”(原为男子长袍,后演变为女子服饰)经过改良后,成为大众喜爱的服饰;而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珍珠球”,则以其趣味性与协作性,成为当地学校与社区的常见运动。
- 边境民俗:鸡西市的密山、虎林等地,因与俄罗斯接壤,形成了独特的边境民俗。当地居民与俄罗斯边民交往频繁,在语言(部分居民会说简单俄语)、饮食(引入俄式面包、红菜汤等)、节庆(部分商家会在俄罗斯节日期间举办促销活动)等方面融入了俄罗斯元素。每年夏季,密山当壁镇口岸、虎林虎头口岸会举办“边境文化节”,中俄双方开展文艺演出、商品展销、体育竞技等交流活动,促进了两国边民的相互了解与友谊。
(二)特色味道:北国风味中的本土印记
鸡西的饮食融合了东北菜的粗犷与地方食材的鲜活,既注重口感,又凸显食材本味,其中多款美食成为当地的“味觉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