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大同区的历史发展,既与松嫩平原的古代文明紧密相连,也与近代石油工业的崛起深度绑定,形成了“古文明积淀+石油文化赋能”的独特脉络。
(一)历史沿革
1. 古代至近代:从游牧之地到农业开垦
早在新石器时代,大同区所在的松嫩平原就有人类活动,属于昂昂溪文化分布范围,境内老山头乡等地曾出土石斧、陶罐等文物,见证了早期人类的农耕与渔猎生活。商周至秦汉时期,此地为东胡、秽貊等少数民族的游牧区域;魏晋南北朝时期,属夫余国属地;隋唐时期,纳入黑水靺鞨部落联盟范围,受唐朝忽汗州都督府管辖;辽金时期,成为契丹、女真族的活动区域,辽代属上京道长春州,金代属上京路肇州,境内老山头乡的“辽金古城遗址”即为当时的戍边城池或村落遗址;元明时期,属辽阳行省开元路、奴儿干都司朵颜卫,为蒙古族、女真族部落的游牧与狩猎之地;清代,此地属哲里木盟杜尔伯特旗札萨克属地,为蒙古族游牧区,清末随着“蒙地放垦”政策推行,汉族移民逐渐迁入,开始大规模农业开垦,形成零散村落,属安达厅管辖。
2. 现代:从农业区域到油田辖区
民国时期,大同区属安达县管辖,以农业生产为主,村落逐渐增多;伪满时期,属安达县第五区,农业生产受殖民统治影响,发展缓慢;1945年东北解放后,属安达县第三区,建立人民政权,推动农业恢复与发展;1959年,大庆油田开发建设,大同区所在区域因发现石油资源,开始纳入油田开发范围,同年,松基三井(位于今大同区高台子镇)喷出工业油流,成为大庆油田发现的标志性事件之一;1960年,安达县设立大同镇,作为油田开发的后勤保障基地;1965年,安达特区成立,大同镇划归安达特区管辖;1979年,安达特区更名为大庆市,1980年,经黑龙江省政府批准,设立大庆市大同区,以大同镇为核心,整合周边乡镇,形成现有的行政区划格局,此后逐步发展为以石油工业为支撑、农业为基础、服务业为补充的综合型辖区。
(二)文化脉络
1. 多元民族文化的交融
大同区历史上是多民族聚居区域,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等民族在此长期生活,形成了多元文化交融的格局。蒙古族的游牧文化、汉族的农耕文化、满族的渔猎文化相互影响: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摔跤、赛马、射箭等竞技活动)在部分乡镇仍有举办,牧民的马头琴演奏、长调演唱等艺术形式得以传承;汉族的东北秧歌、二人转等民间艺术在城乡广泛流传,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充满地域特色;满族的萨满文化(祭祀仪式、民间故事)在部分村落仍有留存,传统服饰、饮食习俗(如黏豆包、苏子叶饽饽)融入日常生活。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相互借鉴,形成了“尊重差异、包容共生”的文化氛围。
2. 石油工业文化的塑造
自大庆油田开发以来,石油工业文化成为大同区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油田开发初期,石油工人“战天斗地”的创业精神(如“人拉肩扛运设备”“破冰取水保钻井”等事迹)融入区域文化基因;随后,“三老四严”(对待工作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的工作作风成为企业与社会的共同准则;如今,石油工业文化通过纪念馆、工业遗址、企业精神宣讲等形式传承,如大同区依托松基三井遗址打造的石油文化教育基地,成为展示油田开发历史、传播工业精神的重要场所。石油工业还推动了区域文化设施的完善,矿区文化馆、工人俱乐部、图书馆等场所的建设,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3. 农耕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为传统农业区域,农耕文化在大同区根深蒂固。农民“春播、夏耕、秋收、冬藏”的生产节奏,孕育了重视时节、勤劳质朴的文化品格;民间流传的农事谚语(如“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农耕歌谣,记录了农业生产的经验与智慧;传统农具(如犁、耙、镰刀、石磨)在八井子乡的民俗文化村等地得以展示,成为农耕文明的活化石。近年来,随着农业现代化发展,农耕文化也在创新:“智慧农业”技术(无人机播种、物联网监测)的应用,改变了传统耕作方式;“采摘农业”“休闲农庄”的兴起,让农耕文化与旅游体验结合,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三、历史人物
大同区的历史人物,既有古代戍边守土、推动区域开发的先民代表,也有近代为油田建设、地方发展作出贡献的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