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向阳区的发展历程,与佳木斯市从边陲小镇到区域中心城市的变迁深度绑定,其历史沿革可追溯至近代,文化脉络则植根于东北黑土文化,融合了工业、科教、民俗等多元元素,形成了独特的城区文化气质。
(一)历史沿革:从村落聚落到城市核心
向阳区所在区域,清末时期为松花江畔的零散村落,村民以捕鱼、务农为生,彼时属依兰府管辖。1905年,佳木斯设“东兴镇”,向阳区所在区域因临江且地势平坦,成为东兴镇的核心地段,逐步形成小型集市,出现手工业作坊与商铺,人口开始缓慢聚集。1910年,东兴镇改设“佳木斯镇”,向阳区所在区域成为镇中心,商业活动日益频繁,陆续修建土路街道与简易商铺,城市雏形初步显现。
1937年,伪满政权设立“佳木斯市”,将市区划分为多个区域,向阳区所在区域被命名为“中央区”,成为伪满佳木斯市公署驻地,开始有计划地修建道路、办公建筑,砖瓦结构建筑逐渐增多,街道布局初步形成,人口规模扩大至数千人。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佳木斯成为合江省省会,中央区更名为“向阳区”(取“朝向太阳、象征希望”之意),沿用至今。作为省会核心区,向阳区成为合江省政治、军事、文化核心,设立了合江省政府办公机构、军区驻地,同时建设学校、医院、工厂等基础设施,一批重要机构在此落户,城市功能逐步完善。
1949年后,佳木斯划归黑龙江省,不再担任省会,但向阳区作为佳木斯市核心城区的地位未变。计划经济时期,向阳区成为佳木斯市工业与商业集中地,建设了造纸厂、纺织厂等大型工业企业的职工生活区,扩建了长安路、西林路等主干道,商业网点进一步密集,形成以长安路为核心的商业街区。改革开放后,向阳区加快城市化进程,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工业企业,推动产业向服务业转型,新建大型商场、写字楼、住宅小区,改造老城区基础设施,完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配套,从“工业配套型城区”转变为“综合服务型中心城区”。进入21世纪,向阳区持续优化城市布局,推动商业升级、科教融合、生态修复,建成松花江外滩公园、佳木斯大学新校区、大型商业综合体等,城市面貌持续改善,成为佳木斯市对外展示城市形象的核心窗口。
(二)文化脉络:多元融合的城区文化
向阳区的文化以东北黑土文化为底色,融合工业文化、科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形成了兼具地域特色与时代气息的文化形态。
1. 黑土民俗文化:作为东北黑土文化的重要承载区,向阳区保留了浓郁的东北民俗风情。东北二人转、快板、剪纸等民间艺术在辖区广泛流传,各街道社区经常举办“东北民俗展演”“剪纸作品展”等活动,民间艺人通过表演与教学,传承传统艺术。东北方言、饮食习俗、节庆传统也深深融入居民生活,冬季吃酸菜白肉锅、粘豆包,春节扭秧歌、贴春联,元宵节猜灯谜、闹花灯,这些习俗既体现东北地域特色,也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工业记忆文化:计划经济时期,向阳区周边聚集了佳木斯市多家大型工业企业,其职工及家属多居住在向阳区,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文化。如今,部分老工业企业虽已转型或搬迁,但工业文化印记仍存,桥南街道的老厂房改造文创园区,通过保留厂房建筑风貌、展示老工业设备、举办工业主题展览等方式,传承工业记忆;社区内的“老工人故事会”“工业历史展”等活动,让年轻人了解佳木斯工业发展历程,感受老一辈产业工人的奋斗精神。
3. 科教文化:依托佳木斯大学等高校资源,向阳区形成了浓厚的科教文化氛围。佳木斯大学通过举办学术讲座、科技成果展览、校园文化节等活动,推动科教资源向社会开放;辖区内中小学注重科教文化培育,经常组织学生参与科技竞赛、科普实践等活动;佳木斯市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等文化设施,常年开展科普讲座、科学实验体验等活动,让科教文化融入市民生活。
4. 界江文化:因北临松花江,向阳区与松花江紧密相依,形成了独特的界江文化。松花江的航运、渔业、生态等元素融入城区文化发展,沿江的外滩公园设置“松花江航运历史展”,展示佳木斯从内河码头到区域物流节点的发展历程;每年夏季举办的“松花江龙舟赛”“江滩露营节”等活动,吸引市民参与,展现人与江的和谐互动;赫哲族等少数民族的渔猎文化通过展览、表演等形式在向阳区传播,进一步丰富了界江文化内涵。
(三)历史人物:推动区域发展的本土力量
在向阳区的发展历程中,多位本土人物在教育、文化、工业等领域深耕,为区域发展作出贡献,其事迹融入城市发展脉络,成为向阳区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