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林口县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那时牡丹江两岸及其支流乌斯浑河两岸就有古肃慎人在此劳动生息。夏商周秦时期,这里处于肃慎人活动的中心地带,是肃慎人的发祥地。汉晋时期,肃慎后裔称挹娄,林口县成为挹娄人的居住地。北魏时期,属勿吉人拂涅部辖区。隋代,勿吉改称靺鞨,林口县为靺鞨人居住地。唐代,大部分属黑水靺鞨都督府辖区,小部分属粟末靺鞨渤海都督府辖区,756年为渤海国郢州属地。辽代,为辽王朝东京道辽阳府五国部之一的越里吉直辖地。金代,属上京路所辖的胡里改路辖区。元代,归辽阳行中书省水达达路胡里改万户府辖治。明代,初为建州女真部辖区,建州部南迁后,为海西女真和野人女真部辖区,明代永乐八年,在五虎林河流域设立法因河卫,后又增设甫儿河卫。
清代,1647年设牛录章京驻防宁古塔地区,林口县归其所辖;1653年升宁古塔牛录章京为昂邦章京,林口县辖于宁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升宁古塔昂邦章京为将军,林口县辖于宁古塔将军;1757年改宁古塔将军为吉林将军,林口县分辖于宁古塔副都统和三姓副都统;1907年为吉林行省属下的依兰府和宁安府分辖。
中华民国成立后,林口县为吉林省东北路道依兰府和东南路道宁安府分辖。1918年后,为吉林省属下的依兰、密山、穆棱、方正、宁安和勃利等县分别辖治。1933年4月开始属伪满吉林省公署辖,1934年10月划归新成立的伪满三江省和滨江省分辖,1937年7月西南部隶属宁安县部分和东南部隶属穆棱县、密山县部分划归牡丹江省辖。1939年6月1日,林口建县,成立伪满林口县公署,隶属伪满东安省。
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3日,日军溃败,苏联红军进驻林口,伪满县公署垮台。8月25日,林口国民党势力建立林口县国民政府,10月底被共产党领导的三江人民自治军接管,11月4日建立林口县政府,隶属三江地区行政专员公署。12月下旬,因国民党土匪武装策动“林口小事变”,人民自治军撤离。1946年3月下旬,东北民主联军合江军区剿匪部队进驻林口后重建林口县政府,仍隶属合江省。4月15日,划归绥宁省。5月1日,与牡丹江市所属五河林地区合并,成立五林县,林口县建制撤销。1947年2月,从五河林县划出3个区恢复林口县建制,隶属合江省,8月18日隶属牡丹江省。1949年1月6日,刁翎县所辖地区并入林口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4年3月16日,林口县人民政府改称县人民委员会,6月19日改隶黑龙江省。1956年3月13日,隶属黑龙江省牡丹江地区专员公署。1967年6月19日,成立林口县革命委员会。1980年9月23日,改称县人民政府。1983年9月29日,实行市管县领导体制,林口县隶属牡丹江市。
在这片土地上,还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着名的“八女投江”事迹就发生在林口县境内的乌斯浑河。1938年10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妇女团指导员冷云,班长胡秀芝、杨贵珍,战士郭桂琴、黄桂清、王惠民、李凤善和被服厂厂长安顺福,在战斗中她们与主力部队失散,被日伪军围困于河边。在生死关头,她们宁死不屈,毅然投入乌斯浑河,壮烈殉国。她们的英勇事迹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林口人。
十一镇巡礼
林口县下辖的11个镇,每一个都独具特色,有着各自的发展轨迹和迷人魅力。
1. 林口镇:作为林口县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宛如城市的心脏,跳动着活力与繁荣的节奏。它位于县境中部,牡佳铁路、鹤大公路、方虎公路穿镇而过,交通网络如同血脉般畅通,为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这里商贾云集,各类市场热闹非凡,商业的繁荣气息扑面而来。教育资源丰富,学府里书声琅琅,培育着未来的希望。医疗设施完备,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2. 古城镇:地处林口县中部,面积188.73平方千米,仿佛一片宁静而富饶的田园。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地下蕴藏着花岗岩、煤炭、石英石、金和铁等宝藏。野生动物穿梭于山林之间,雉、花尾榛鸡、沙半鸡、松鼠、野兔、狐狸、野猪、狗獾、貉子等为这片土地增添了生机。药用植物和山林特产也十分丰富,人参、黄芪、五味子、刺五加等药材,木耳、松子、鹿茸、元蘑、榛子、蜂蜜等特产,宛如大自然馈赠的珍宝。农业以大豆、玉米、水稻等粮食作物为主,烟叶、白瓜子、万寿菊、食用菌等经济作物也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