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政区域与乡镇简介
碾子山区下辖4个街道和9个行政村 ,虽然没有单独设立乡镇,但各行政村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貌。
- 繁荣街道:作为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街道基础设施完备,商业氛围浓厚。这里汇聚了众多商场、超市和各类店铺,满足了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街道内还设有多个社区服务中心,为居民提供便捷的服务。在文化建设方面,繁荣街道积极组织各类文化活动,如文艺演出、书画展览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同时,街道注重环境整治,绿化覆盖率较高,空气清新,为居民营造了舒适的居住环境。
- 富强街道:富强街道在经济发展方面有着自己的特色。近年来,这里的一些村庄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庭院经济。例如三皇庙村,村民们投入资金创办“建领食品加工有限公司”,利用村集体厂房,大力开发利用庭院经济,种植粘玉米,并通过煮熟冷冻加工,使粘玉米成为了返季销售的热门产品。随着规模不断扩大,庭院经济不仅为村集体增加了收入,还吸引了北京商会、浙江商会等客商合作,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
- 跃进街道:跃进街道注重民生工程和社区建设。街道内有多所学校和医院,为居民提供了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在社区建设方面,积极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同时,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建设了多个文化广场和健身设施,方便居民休闲娱乐和锻炼身体。跃进街道还注重社区治理,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建立社区议事机制等方式,提高了社区的治理水平和居民的参与度。
- 东安街道:东安街道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管理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街道内高楼林立,城市道路宽敞整洁。在社会管理方面,加强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立了完善的治安防控体系,保障了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和节能减排工作,努力打造绿色宜居的生活环境。东安街道还积极发展社区经济,鼓励居民创业就业,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碾子山区的历史源远流长,拥有人类活动的历史长达1万年之久 ,是通往大兴安岭山区、内蒙古、直至蒙古和俄罗斯的战略要地,历来不乏兵家驻扎征战之例 。
- 古代时期:早在1万多年以前的旧石器晚期,碾子山区境内就有人类活动,蛇洞山遗址的发现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800多年前,这里是金国的边陲。公元1121年,金太祖阿骨打委任婆卢火为泰州都统,由上京“徙居泰州”,在碾子山一带开创了金代修筑界壕边堡的先河,以抵御西部蒙古诸族入侵 。1964年秋,在幸福大队(今春光村)出土的一具金代男性尸骨及其随葬的100多个铁镞,以及1976年4月在幸福大队出土的两口金代六耳铸铁军锅(现存于齐齐哈尔市博物馆),都表明碾子山区曾是金兵行军打仗的地方 。
- 近代时期:19世纪末,根据沙皇俄国与清朝政府签订条约敷设的中东铁路(亦称东清铁路),西起满洲里,东至绥芬河,选择了碾子山为必经之地,并在此修建了一个五等小站,以山命名为碾子山站 。从此,沙俄借此路权之便,对沿途各地进行经济掠夺,碾子山区也未能幸免,铁路两侧的3000垧荒地被强行买去,并一度受东省特别行政区和龙江县双重行政管理 。1939 - 1945年,日本侵略者在碾子山区境内修建了丰荣训练所,共254人 。此训练所中的日军,不仅进行军事训练,而且拓荒屯田,奴役百姓,无恶不作。碾子山与祖国东北的许多地方一样,是日寇大举向中国“移民”“开拓”的地方之一。
- 现代时期:1946年2月4日,碾子山解放,建立龙江县碾子山区人民政府 。1952年1月16日,碾子山改县辖区为县辖镇 。1953年,随着华安厂的迁入,人口猛增到3.2万多人 。1958年9月,成立超美人民公社;11月成立以华安厂为主体厂社合一的县级华安人民公社,12月经省政府批准划归嫩江地区领导 。1960年4月,华安人民公社划归齐齐哈尔市管辖;12月成立华安区人民委员会,始称齐齐哈尔市华安区 。1983年12月,华安区更名为碾子山区,延续至今 。
三、历史人物
虽然难以一一列举出在碾子山区历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所有人物,但那些参与华安厂建设的无名英雄们,无疑是这片土地的骄傲。他们响应国家的号召,从全国各地奔赴而来,投身到军工事业中。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智慧,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为华安厂的发展壮大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力量。他们的奉献精神和爱国情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碾子山区人不断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