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方正县的历史源远流长,早期人类活动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距今约4000年。夏商周时期,这里属于肃慎领地;战国时为夫余属地;秦汉、三国和两晋时期,仍归属于夫余。南北朝与隋唐时期初期属勿吉,后属靺鞨。唐中后期至五代十国初期(713 - 925年),归渤海国鄚颉府高州管辖。辽代(926 - 1124年),此地属女真徙单部;金代(1115 - 1234年),隶属上京路会宁俯曲江县,彼时曾是较为繁华之地。
元代(1271 - 1402年),方正县属开元路呼尔哈万户府,后归女真水达达路;明代(1368 - 1644年),自1409年起隶属于努尔干都司;清代(1645 - 1911年),先后隶属于宁古塔昂帮章京、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三姓副都统,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方正境内蚂蜒河以西属阿勒楚喀副都统,河东不变 。
1907年,东北地区设省,大通县下辖方正泡地区的十旗公田局,属吉林省依兰道;1908年,以松花江为界划分吉林与黑龙江两省疆域;1909年农历3月,大通县迁至松花江南岸方正泡地区,县以泡名,设立方正县,并在方正泡南十旗公田中建立县城,仍隶属于吉林省 。
民国初期,方正县受吉林省管辖。1914年至1928年,属依兰道;1929年,道制废除,归吉林省直接管辖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县城陷入混乱;1932年4月4日被日军占领,进入伪满时期;1934年12月,划归三江省 。1945年8月22日,苏联红军进驻方正县城,方正县光复;1946年2月,成立民主政府;1947年6月5日,划入松江省,隶属于哈东专署 。1954年8月,改隶属于黑龙江省,最初属牡丹江专区;1979年9月改属松花江地区;1991年4月,划归哈尔滨市管辖,延续至今 。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方正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脉络。这里是多民族聚居地,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在此生活,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共同铸就了方正县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方正剪纸作为当地特色文化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方正县还是黑龙江省最大的内陆侨乡,现有归侨侨眷8000余人,海外华侨华人1.5万人 ,侨乡文化也成为方正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乡镇简介
1. 方正镇:作为方正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方正镇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这里商业繁荣,拥有多个购物中心和商业街,满足居民和游客的日常生活需求。方正镇还保留着一些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如古老的庙宇和传统民居,见证了小镇的历史变迁 。
2. 会发镇:位于方正县中部,交通极为便利,哈同高速、铁科高速(在建)、哈同国道、饶盖公路穿境而过,还有双龙湖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 。会发镇历史悠久,早在一百六十多年前,因地势平坦开阔被称为向阳川。1905年,张宝初开启烧锅后改为惠发恒,当时在此开买卖的大多是山东、河北人,他们的繁衍使这里逐渐繁华起来。如今,会发镇依旧保留着粮食生意,大片稻田一望无际,展现出浓郁的田园风光 。
3. 大罗密镇:地处方正县东部,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大罗密河属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水系,系松花江右岸一级支流,发源于方正、海林两县交界的张广才岭北坡,向北流经大罗密乡,在大罗密屯西注入松花江 。这里是方正县重要的林业和农业产区,同时也拥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
4. 德善乡:位于方正县西部,以农业为主导产业,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德善乡民风淳朴,乡村环境优美,保留着许多传统的民俗文化和生活方式 。
5. 宝兴乡:地处方正县南部,多山地和丘陵。宝兴乡林业资源丰富,同时也发展特色农业,如中药材种植、林蛙养殖等 。这里的山区景色秀丽,空气清新,是休闲度假的好去处 。
历史人物
在方正县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他们为方正县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虽然无法一一列举,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方正人。有的人物在文化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推动了方正剪纸等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的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带领乡亲们发展农业、商业,走上致富之路;还有的在社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