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苏联红军接管旧平房镇,1946年6月撤走,平房地区回到祖国怀抱,平房人民获得新生。1947年至新中国建立前后,平房区域东部划归哈市香坊区管辖,西部仍属双城县第四区管辖。1948 - 1949年,东北军工部在旧平房镇南部原侵华日军飞机修理厂的废墟上,组建军工21厂。1949 - 1952年,以军工21厂为基础,国家先后在平房镇旧址,建起两座大型军工企业,开创了平房城区建设和发展的历史。1953年11月,平房设区级建制,划为哈市郊区,命名为平房区。1956年,改为市辖城市区,一直延续至今。1991年至今,平房的市辖城市区建制再无变化。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平房区不仅承载了战争的伤痛记忆,也见证了新中国工业的崛起与发展,形成了独特的工业文化与地域文化。这种文化是多元的,既有早期原住民的民俗文化,又融入了闯关东移民带来的中原文化,更在近现代工业发展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工业文化,成为哈尔滨地域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所辖乡镇简介
平房镇
平房镇是平房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里自然风光优美,拥有广袤的田野和错落有致的村庄,生态环境宜人。
在经济发展方面,平房镇以农业和工业协同发展为特色。农业上,依托肥沃的土地资源,主要种植蔬菜、玉米、大豆等农作物,其中蔬菜种植颇具规模,为哈尔滨市区提供了丰富的新鲜蔬菜。同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一些特色农业产业如有机农业、观光农业也在逐渐兴起,不少村庄利用田园风光,开展农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吸引了众多城市游客前来体验乡村生活,感受田园乐趣。
工业方面,平房镇积极承接城区产业转移,形成了以机械加工、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产业集群。镇内有多家颇具规模的工厂,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机会,也推动了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平房镇不断加大投入,道路交通日益完善,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方便了居民的出行和货物的运输。教育资源逐步优化,拥有多所学校,涵盖小学、中学,为孩子们提供了良好的教育环境。医疗设施也在不断改善,镇卫生院能够满足居民日常就医需求,同时与市区大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方便居民转诊治疗。文化设施方面,建有文化广场、图书馆等,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平新镇
平新镇,交通十分便利,有多条公路贯穿全镇,与周边地区紧密相连。
平新镇的经济发展同样呈现多元化态势。农业以粮食种植和畜牧养殖为主,粮食产量稳定,为保障地区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畜牧养殖形成了一定规模,主要养殖牛、羊、猪等家畜,产品不仅供应本地市场,还远销周边地区。
工业上,平新镇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建材生产等产业。镇内的汽车零部件制造企业,凭借先进的技术和优质的产品,与多家汽车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建材生产企业则不断创新,生产出环保、节能的新型建材产品,满足了市场的需求。
在社会事业方面,平新镇注重教育、医疗和文化建设。学校的教学质量逐年提升,通过开展各类教学活动,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医疗卫生条件显着改善,新建的医院设施齐全,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为居民的健康提供了有力保障。文化活动丰富多彩,每年都会举办民俗文化节等活动,展示当地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增进了居民之间的交流和团结。
三、历史人物
在平房区的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他们在不同领域发光发热,为平房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如在工业领域,一些参与早期军工企业建设的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平房区投身工业建设。在艰苦的条件下,他们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顽强的拼搏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为我国航空、航天等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教育领域,也有一批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他们扎根平房区,致力于培养下一代。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
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遗址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细菌武器研究、实验及制造基地,位于平房区。1933年侵华日军731部队始建,曾以石井部队、东乡部队、关东军防疫给水部等名义活动。1936年开始在哈尔滨平房地区建立细菌武器研究生产基地。1945年8月,731部队败逃之际炸毁了大部分建筑,形成了现在旧址的整体格局。
1950年731部队旧址纳入政府统筹保护范围。1982年平房区文物管理所正式成立。2015年8月15日改造提升的侵华日军731部队罪证陈列馆正式开馆,731部队旧址的核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