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与管辖区域
黑龙江省土地总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含加格达奇和松岭区),地域辽阔,地形多样,山地、平原、河流、湖泊交错分布。北部的小兴安岭、东南部的张广才岭和老爷岭等山脉构成了全省的地形骨架,中部的松嫩平原和东部的三江平原则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黑土面积占全省耕地的60%以上,是世界三大黑土带之一。
在行政区划上,黑龙江省下辖12个地级市、1个地区,分别为:哈尔滨市、齐齐哈尔市、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大庆市、鸡西市、双鸭山市、伊春市、七台河市、鹤岗市、黑河市、绥化市和大兴安岭地区。截至2023年,全省共有67个县(市),包括19个县级市、45个县和3个自治县;乡镇级行政单位共计897个,其中镇475个、乡422个(含51个民族乡)。各级行政单位覆盖了从城市到乡村、从平原到山区的广阔地域,形成了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治理体系。
哈尔滨市作为黑龙江省省会,是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教和交通中心,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下辖9区7县(市),总面积5.31万平方千米,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会城市之一。齐齐哈尔市是省内第二大城市,以重工业和畜牧业闻名;大庆市因石油资源开发而兴起,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牡丹江市位于省东南部,是通往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重要门户;佳木斯市则是三江平原的核心城市,农业和内河航运优势突出。
二、政治与治理
黑龙江省的政治体系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省级行政机构包括省人民政府、省人大常委会、省政协等,分别履行行政、立法、协商监督等职能。
在治理实践中,黑龙江省注重结合地域特点推进工作。作为边疆省份,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重要任务,全省有53个少数民族,其中满族、朝鲜族、蒙古族、回族、达斡尔族等人口较多,设有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伊春市嘉荫县乌拉嘎镇等民族聚居区域,通过制定民族政策、发展民族经济、保护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同时,作为对俄边境线最长的省份(边境线长2981千米),黑龙江省积极履行边疆治理职责,加强边境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社会治安管理和跨境合作,维护边境稳定与繁荣。
近年来,黑龙江省在行政体制改革中不断优化治理效能,推进“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加强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在乡村振兴、生态保护、民生保障等领域,通过完善政策体系、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监督考核,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三、经济发展
黑龙江省是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农业大省,经济结构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基础雄厚,近年来在转型升级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一)农业:中国粮食安全的“压舱石”
黑龙江省农业资源得天独厚,耕地面积达2.579亿亩,人均耕地面积居全国首位,是中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2022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1552.6亿斤,连续13年位居全国第一,其中大豆、玉米、水稻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0%、15%和10%以上,为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保障。
农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化、机械化、科技化的特点。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多个百分点,其中玉米、水稻机械化率接近100%。在科技创新方面,建有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培育出“龙粳”“绥粳”等系列优质水稻品种、“合玉”系列玉米品种,推动农业单产不断提升。同时,绿色农业发展迅速,全省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8400万亩,有机食品认证面积1000万亩,“黑龙江大米”“五常大米”“响水大米”等品牌享誉全国,远销海外。
畜牧业也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是全国重要的奶牛养殖基地,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的肉牛、生猪养殖规模位居全省前列,形成了从养殖到加工的完整产业链。
(二)工业:从传统基地到新兴产业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黑龙江省工业历史悠久,是“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之一,形成了以能源、装备制造、化工、食品加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能源工业是支柱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