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珲春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那时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唐虞三代,珲春地方位于肃慎区南部,肃慎族是满族的远祖先人。周秦时期,珲春属南部肃慎区。两汉至北魏时期,肃慎改称挹娄,珲春属北部沃沮区,先归汉朝设之玄菟郡管辖,后又归汉设之乐浪郡东部都尉管辖。两晋十六国西晋时,挹娄区南伸至长白山,与高句丽接壤。南北朝时期,挹娄改称勿吉,珲春为勿吉白山部,附于高句丽,并在珲春设置栅城府。
隋唐时期,勿吉改称靺鞨,珲春属靺鞨白山部,先附于高句丽,后改属唐朝设置的河北道渤海都督府。渤海时期,唐天圣历元年(698年)渤海郡国设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中东京龙源府设置于珲春城西八连城古城。贞元元年(785年),渤海第三代王文王大钦茂大兴四十八年,渤海国都由上京龙泉府迁来东京龙源府,后还都上京龙泉府。这一时期,珲春的防川是举世闻名的“日本道海上丝绸之路”,唐代的经济文化、民俗宗教由此传到日本,促进了两国经济文化交流,彼时珲春已成为享誉东北亚的着名国际商埠,其辖地包括今天的海参崴等地区。
辽代,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珲春属辽设之东丹国。辽太宗太平兴国七年(982年),辽废东丹国,珲春属辽国东京道率宾府管辖。金代,珲春属金国曷懒路辖境,辽末金初,为女真人乌古伦部地,有五大部落。南宋嘉定十年(1217年),金宣宗贞佑五年,金国大将蒲鲜万奴自立为东夏国王,移都南京,珲春属东夏国南京路辖境,历时十六年。元代,珲春属元朝辽阳行省合兰府水达达路管辖,在今古城村斐优城设奚关总管府衙署。明代,珲春属明设之奴儿干都司管辖,先后在本区设置了九卫三站。
清初珲春属封禁区。1714年(清康熙五十三年),清政府设珲春协领,这是有资料可查的珲春地名第一次在官方出现。次年始建协领衙门于浑蠢水(即珲春河)之北,并开始建城。1859年(清咸丰九年),珲春协领升为副都统衔协领。1869 - 1875年间,大批朝鲜人由于饥荒、战乱,纷纷越过图们江垦荒谋生,形成了珲春朝鲜族的雏形。1881年(清光绪七年),珲春增设副都统,统辖延边大部分地区,首任副都统依克唐阿在珲春筑城,同年设吉林边务督办、珲春招垦局。光绪十二年(1886年)7月,都察院左副御史吴大澂与俄方签署《中俄珲春东界约》,重新勘定珲春一带的中俄边界,明确了中国拥有图们江出海权。1909年(清宣统元年),设珲春厅,招民垦荒、驻靖边军、置防俄炮台、修通道路、整设驿站,使珲春进入了重新建设时期。
1913年(民国二年),珲春厅改为珲春县。1938年7月末8月初,日、苏两国之间围绕着珲春防川的张鼓峰、沙草峰两个高地进行了一场军事冲突,史称“张鼓峰事件”,该战役因改变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进程而被毛泽东写入《苏联人民的利益和中国人民的是一致的》一文,苏联着名歌曲《喀秋莎》也诞生于张鼓峰事件。1945年以后珲春先后称县、城区、城关区、第一区、镇等。1988年,珲春撤县改市。1991年,国务院批准珲春为国家级对外开放城市,1992年3月9日,又批准珲春为进一步对外开放沿边城市。2009年8月,国家批复实施《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并确定珲春为长吉图开发开发开放“窗口”城市。2012年4月,国家在珲春市批准设立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 ,珲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珲春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它是满族及其先祖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元末明初,建州女真开山鼻祖、清太祖努尔哈赤六世祖猛哥帖木儿(爱新觉罗孟特穆)出生于珲春,被后世清王朝尊奉为“大清肇祖原皇帝”。满清四大家族之一的富察氏也诞生于珲春,因其先祖世居沙济城(今珲春杨泡萨其城),又称沙济富察氏,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孝贤纯皇后富察容音祖籍便是珲春。朝鲜族文化在珲春也有着重要地位,朝鲜族人民能歌善舞,他们的传统舞蹈、音乐、美食等构成了珲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由于地处三国交界,珲春还融合了俄罗斯、朝鲜等国的异域文化,形成了多元包容的文化氛围。
在历史长河中,珲春也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在抗战时期,徐光任中共珲春县委书记,他上任后亲自带领游击队员开展夺枪斗争,壮大抗日游击队。1933年6月,为了联合更多的抗日部队打击敌人,将大荒沟和烟筒砬子抗日游击根据地连接贯通,徐光带领根据地的群众慰问驻扎在马营屯的山林队,却不料被日伪军警偷袭。为了争取时间护送群众转移,徐光和游击队员们与敌人展开激烈战斗,最终壮烈牺牲 ,他们的英勇事迹和爱国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珲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