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乡镇风貌与历史沿革
洮府街道
洮府街道地处东经122°39′17〞至122°51′35〞、北纬45°17′45〞至45°23′25〞,面积91.4平方千米。这里历史悠久,满清时是蒙古族人游牧地,民国时期此地分别归洮南市政公所,东好保、立业保、大通保分辖。伪满时期分别归洮南街公所,大通村公所,黑水村公所分辖,1946年土改后分别归洮南县城、关区、大通区三区分辖。1956年合作化时,撤区划乡,这里大部归洮南镇,另一部分归大通乡辖。1958年公社化后,归洮安县红光公社辖。1962年,从红光公社分出,成立城郊人民公社。1983年改为城郊乡,1984年更名为洮府乡,2005年撤洮府乡设立洮府街道办事处。
如今,洮府街道凭借城乡郊区的优势大力发展棚膜经济,拥有悠久的棚膜蔬菜种植历史,菜农们种植经验丰富、技术熟练。这里形成了瓜、果、菜、苗产业链,现有经营中的蔬菜种植类合作社9个,共有蔬菜大棚4000栋,其中暖棚2400栋、冷棚1600栋,棚膜种植总面积3000亩。暖棚可生产四季蔬菜,生产茬口3 - 4茬,冬季以叶菜类为主;冷棚生产周期为3月30日至10月30日共7个月,可安排早春提前和秋季延后2个茬口生产,春、夏、秋三季蔬菜品种丰富,有茄子、西红柿、豆角等。此外,春季这里还是辣椒和圆葱育苗基地,辐射到洮北、松原、内蒙古、黑龙江等地 。
瓦房镇
瓦房镇位于洮南市区西北51.5千米处,行政区域面积247平方千米。其历史可追溯到清朝初期,当时属蒙古扎沙克图郡王领地。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设置瓦房镇,又名龙华镇,隶属洮南府,因驻地瓦房而得名。此后历经民国、伪满时期,行政区划不断调整,1987年,瓦房镇划归洮南市。
瓦房镇地处白城——扶余冲积洪积扇平原与冲积平原区,地势较平坦。境内河道属松花江流域,有洮儿河、蛟流河等河流,还有几处小型湖泊。这里自然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主要有铁矿、石灰石;野生植物有野菜、碱草等;野生动物有野兔、野鸡等;水生资源有鲫鱼、鲢鱼等。全镇下辖17个行政村,截至2018年末,有户籍人口人 。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15.1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还盛产绿豆等经济作物。畜牧业以饲养牛、羊为主,同时渔业也有一定发展。镇内有县乡(镇)级公路5条,交通较为便利。
万宝镇
万宝镇地处吉林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洮南市西北部,行政区域面积234平方千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属洮南府乾平社,此后在历史的长河中,其行政区划不断变迁。截至2020年6月,下辖3个社区、17个行政村 。
万宝镇地处万宝——那金大兴安岭山前丘陵台地区,大兴安岭余脉东麓,地势起伏,属丘陵、半山区,境内有名山头33个,那金河由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境。这里已探明地下矿藏有煤矿、铁矿、铜矿等。全镇辖区总人口在2011年末达人(另有流动人口2015人)。经济方面,农业以种植业为主,耕地面积17万亩,粮食作物以玉米为主,还种植葵花等经济作物,畜牧业以饲养羊、奶牛为主。2011年财政总收入20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23元。交通上有县、乡(镇)级公路1条 。
黑水镇
黑水镇地处洮南市南部,行政区域面积328.6平方千米。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属离义社,1983年公社改乡,1986年6月乡改镇,1987年属洮南市。截至2020年6月,下辖一个社区、8个行政村 。
黑水镇自然资源得天独厚,东经121°83’,北纬45°22’,与新疆哈密纬度位置几乎相同,光温充足,地下水质优良,土壤肥沃,因积水形成的泡沼呈黑色,蒙语称“哈拉呼苏”,意为黑色之水。这里种植西瓜历史悠久,据记载,公元872年前辽太祖耶律阿保机西征胜利后,将新疆盛产的西瓜带回辽都上京(黑水镇附近)一带进行栽培种植,《洮南县志》记载1928年当地种植有“三白”“三结义”等品种西瓜。如今,黑水西瓜个大、皮薄、含糖量高达15度以上,口感独特,品种以“新红宝”“爱花二号”“甜美人”为主,深受消费者喜爱,还先后荣获多项荣誉,获得国家地理标识保护性商标等 。2021年成立“洮南市新红宝西瓜专业种植合作社”,并建成洮南黑水西瓜产业园,形成产销一条龙的发展模式。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历史文化脉络与历史人物
洮南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