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拉温都蒙古族乡:以其万亩杏树林而闻名。每年四月,杏花盛开,漫山遍野一片粉白,如诗如画,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包拉温都蒙古族乡的蒙古族文化也十分浓郁,这里的人们热情好客,能歌善舞。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蒙古族的长调、短调等传统音乐,还能品尝到蒙古族的奶茶、奶皮等特色美食。同时,包拉温都蒙古族乡还有一些历史遗迹,如古代的烽火台等,见证了这里悠久的历史。
- 团结乡:注重民族团结,各民族和谐共处。团结乡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要产业,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推广科学养殖技术,实现了农业和畜牧业的稳步发展。这里的居民相互帮助,共同发展,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团结乡还积极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居民的精神生活,增进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团结。
- 十花道乡:历史上曾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如今依然保留着一些古老的驿站遗迹。十花道乡以种植杂粮杂豆而闻名,这里的土壤和气候条件适合杂粮杂豆的生长,所产的杂粮杂豆品质优良,营养丰富。近年来,十花道乡还发展了农产品电商产业,通过网络平台将当地的农产品销售到全国各地。同时,这里的自然风光也吸引了一些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
- 八面乡:农业和渔业发展较好,境内有一些湖泊和河流,水资源丰富。八面乡的农民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了渔业养殖,养殖的鱼类品种多样,肉质鲜美。同时,八面乡的农业也不逊色,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这里的农田灌溉条件良好,保证了农作物的生长。此外,八面乡还发展了一些与农业和渔业相关的加工业,提高了农产品和水产品的附加值。
- 苏公坨乡:位于通榆县东南部,以种植辣椒等经济作物而闻名。苏公坨乡的辣椒种植历史悠久,所产的辣椒色泽鲜艳,辣味浓郁,深受消费者喜爱。近年来,苏公坨乡通过发展辣椒产业,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农民的收入也大幅提高。同时,苏公坨乡还举办了辣椒文化节等活动,进一步提升了当地辣椒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通榆县始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最初称开通县。1958年11月,与原瞻榆县合并,取两县尾字称“通榆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榆县见证了多个民族的兴衰交替。这里曾是蒙古族的游牧地,蒙古族文化在这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蒙古族的传统习俗、语言、艺术等在通榆县得到了传承和发展,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长调、马头琴等,都是通榆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榆县地处红山文化分布区,境内的敖包山遗址、毡匠铺墓群,可以追溯到西汉中晚期以至新石器时期 。这些历史遗址出土的文物,为研究通榆县的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从出土的陶器、玉器等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艺水平。
通榆还是多地域文化的交融地,早期人口绝大多数是来自山东、河北、安徽等地的移民,人口的聚集,带来了文化的融合 。不同地区的文化在这里相互碰撞、相互影响,形成了通榆县独特的文化风貌。这种多元文化的融合,体现在通榆县的建筑风格、饮食习惯、民间艺术等各个方面。
在通榆县的历史上,也涌现出了一些杰出的人物。独胆英雄赵树满出生于1928年,1946年参军,194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立特等功一次,大功四次 。在东北解放战争中先后参加过四平、彰武、锦州、辽西等战役,他从东北一直战斗到海南岛。1947年在四平攻坚战中赵树满三处负伤,鲜血直流,染红了军装,但他不下火线,英勇杀敌,荣立大功两次,并光荣入党。1948年在六间房子战斗中,他手持机枪独闯进敌人大院,俘虏敌人1400余人,缴获美式装备五大卡车,荣立特等功 。1950年3月在广州中山人民纪念堂召开的全军英模大会上,赵树满被授予独胆英雄的光荣称号,荣获毛泽东奖章。1952年秋天赵树满退伍归乡,后来被安排在县生产资料公司工作,1998年因病辞世,享年70岁,安葬于通榆县烈士陵园。他的英勇事迹激励着通榆县的人民,成为了通榆县的骄傲。
三、必游景点
- 向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一个被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评审为“具有国际意义的A级自然保护区”,还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并入选“吉林八景”前三甲 。保护区内自然资源丰富,有广袤的湿地、草原、森林等生态系统。这里是众多珍稀鸟类的栖息地,每年都有大量的丹顶鹤、白鹤、天鹅等鸟类在此栖息、繁衍。游客可以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