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宁江区概览
宁江区位于松嫩平原腹地,地理位置优越,松花江、第二松花江和嫩江在此交汇 。这里东与扶余市为邻,西、南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接壤,北与黑龙江省肇源县隔江相望,是松原市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城区面积79平方千米,在这不大不小的区域内,高楼大厦与市井小巷相互交织,展现出城市的活力与烟火气。
宁江区下辖的5个乡镇各有特色。大洼镇地处宁江区西南部,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是重要的农业生产乡镇,以种植玉米、水稻等农作物闻名。镇内的民乐村更是远近闻名,曾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 。这里通过“集体抓产业、产业带农户”的方式,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实现机械化连片种植,形成了以合作社为主体,实施“六统一”合作经营生产模式,全村种植玉米的农户全部加入合作社,入社比例达100% 。不仅如此,民乐村还积极探索绿色无公害蔬菜生产,每年为周边的蔬菜种植园区提供优质蔬菜种苗300万株 。
善友镇位于宁江区东部,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资源丰富。新屯村是善友镇下辖的行政村,距镇政府7公里,全村辖9个村民小组,206户,890人 。这里居住着侗族、苗族等少数民族,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氛围。村里的主要经济产业有养殖、林业等,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确立的“四三加一”发展思路下,通过多方筹资,采取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奖补政策、危房改造等措施,村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毛都站镇地处宁江区西部,距宁江区人民政府20千米 。东隔松花江与伯都乡相望,南与兴原乡接壤,西北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长山镇毗邻,北与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平凤乡交界 。行政区域总面积142.3平方千米 。明初有蒙古族在此地游牧生息,为毛都西伯屯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截至2018年末,毛都站镇有户籍人口人,截至2020年6月,下辖一个社区、11个行政村。
伯都乡位于宁江区北部,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伯都讷辽金古城遗址等历史遗迹。这里的人们传承着古老的文化习俗,在传统节日里,村民们会举行热闹的庆祝活动,舞龙舞狮、扭秧歌等民俗表演精彩纷呈。
兴原乡环绕着城区,凭借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发展起了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一些村庄利用靠近城市的便利,开办农家乐,吸引城市居民前来体验乡村生活,品尝农家美食。
二、历史沿革与文化脉络
宁江区的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西汉时期,古老的秽貊人在此建立了东北地区第一个少数民族部落国家——古夫余国 。那时,这里的人们以农耕和渔猎为生,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唐朝时,此地为渤海国扶余府;辽时设宁江州,如今宁江区的名字就源于此 。辽代的宁江州是重要的军事和经济重镇,见证了当时的繁荣与纷争。金时,宁江区分属会宁府会宁县和隆州府利涉县 。
明朝后期,宁江区先后属女真塔山左卫和科尔沁蒙古 。后金立国后,复为满族(女真后代)所辖,在此立官军队称伯都讷站,后被誉为满族发祥地 。清康熙年间设伯都讷副都统,嘉庆年间置伯都讷厅,光绪年间,厅升府,更名为新城府 。民国成立后,1913年改为新城县,1914年改称扶余县,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建国后 。1987年11月撤县建扶余市,1992年6月成立松原市,此地改为扶余区,1995年12月12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宁江区 。
在宁江区的历史长河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人物。虽然没有留下具体姓名,但在辽金时期,有众多英勇善战的将领,他们为保卫这片土地,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他们的事迹在民间口口相传。在清朝时期,也有不少文人墨客,在伯都讷留下了优美的诗篇,赞美这里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三、必游景点
(一)历史遗址
伯都讷辽金古城遗址是宁江区不可错过的历史遗迹。这座古城遗址承载着辽金时期的历史记忆,城墙虽然历经岁月的侵蚀,但依然能看出当年的雄伟。城内的建筑遗迹、街道布局,都为研究辽金时期的城市建设、社会生活提供了珍贵的资料。站在古城遗址上,仿佛能看到当年的繁华景象,听到市井的喧嚣声。
长岗子青铜文化遗址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这里出土的青铜器,造型精美,工艺精湛,反映了当时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艺术的瑰宝,吸引着众多考古学家和历史爱好者前来探寻。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二)自然景观
松花江畔是宁江区一道亮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