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拿起个印着社区标志的布袋:"这社区币真比人民币好用?"
"在咱们这一亩三分地,好用十倍。"沈砚舟调出个交易流水,"张大爷的手工风筝卖了20只,换了程序员小王半年的电脑维护;哈桑家的馕每周五开卖,用社区币能换李姐的烘焙课。现在社区里80%的交易都用这玩意儿。"
市集突然热闹起来,刘奶奶挎着篮子过来,掏出张社区币存折:"小林,给我来两盒饼干,用这个换。"存折上的数字跳了跳,显示"支出20社区币,余额156",下面还标着"收入来源:帮邻居接孩子3次,教包粽子1次"。
老婆笑着递过饼干:"刘奶奶您这积分够换个智能血压计了,系统说5栋的陈医生明天有空上门帮您测。"
林深看着隔壁摊位的程序员小王,正用3D打印的钥匙扣换鸡蛋:"这钥匙扣成本不低吧?"
"成本算啥?"小王举着鸡蛋笑,"我用公司废料打印的,换的鸡蛋够吃三天,还认识了养鸡的张大哥,他说下次教我怎么分辨土鸡蛋。"
沈砚舟的影像飘到市集中央的公示板前,上面贴着"社区币兑换清单":"10社区币=1小时共享厨房使用权=2斤社区农场蔬菜=半小时家电维修=......"最下面还有行小字:"社区币可随时兑换人民币,但建议优先在社区内流通,促进邻里互助。"
"这不是以前农村的'以物易物'嘛。"林深看着有人用旧手机换儿童绘本,"只不过现在用数字记账了。"
"但多了层人情账。"沈砚舟指着正在换东西的两位邻居,"你看李老师用书法换了哈桑的埃及咖啡,俩人现在每周三都在共享茶室喝茶;修鞋的王师傅用手艺换了社区学堂的听课证,现在天天去学英语,说想跟外国邻居聊天。"
市集广播响了:"各位摊主注意,今天收摊后在共享会议室结算社区币,新增'技能拍卖'环节——张大爷的钓鱼技巧拍卖,起拍价5社区币;留学生莉莉的法语课,起拍价10社区币。"
林深的女儿突然跑过来,举着个手工手链:"爸爸你看,我用折纸换的,马奶奶说这是'友谊手链'!"手链上串着五颜六色的珠子,每颗都刻着不同的社区标志。
沈砚舟的影像突然变成个社区币硬币,上面刻着"善意流通"四个字:"这才是社区经济的真谛——不只是省钱,是让每个人的本事都能派上用场,让付出和收获都带着人情味儿。你家饼干好吃,不是因为用料好,是买的人知道'这是林深老婆烤的',吃着踏实。"
林深看着老婆跟哈桑的妻子讨教烤馕秘方,俩人用社区币定下"秘方交换协议",突然觉得这市集比超市有意思多了:"以前买东西看价格,现在买东西看交情,这账算得值。"
255.5 科技赋能的传统新生
林深站在社区"非遗共生工坊"的院子里,看着老手艺人周师傅用激光雕刻机给木雕打草稿。沈砚舟的全息影像趴在雕刻机上,虚拟T恤上印着"新老混搭",手里还捏着个虚拟刻刀。
"老林你看,周师傅这'激光+刻刀'的手艺,效率比以前高五倍。"沈砚舟指着屏幕上的设计图,"以前画个龙凤得三天,现在用AI生成图案,激光打个轮廓,剩下的细活还靠老手艺,年轻人抢着订。"
周师傅放下刻刀,抹了把汗笑:"这机器刚开始我还怕学不会,多亏小王天天来教。你看这朵牡丹,激光雕的花瓣边缘,我再用刻刀修出层次感,既有老味道又有新花样,上周还卖了个去法国的订单。"
林深拿起个木雕挂件,上面的花纹一半是传统榫卯样式,一半是3D打印的几何图案:"这混搭风有人买?"
"年轻人可喜欢了。"沈砚舟调出个销售记录,"这个'古今结合'系列,在元宇宙市集卖断货了。东京的社区还想跟周师傅学,用他们的漆器工艺换咱们的雕刻技术。"
工坊的角落里,几位绣娘正用智能绣花机干活,屏幕上的图案能跟着手势变化。"这机器能记针法。"张阿姨边操作边说,"我妈以前的'盘金绣'快失传了,现在用它录下来,年轻人跟着学,上周还有个外国姑娘来拜师呢。"
林深看着屏幕上跳动的针脚数据,突然想起刘奶奶的剪纸:"刘奶奶那手艺能用上这些不?"
"早安排了。"沈砚舟指着台扫描机,"把刘奶奶的剪纸扫进去,AI能自动生成不同尺寸的图案,还能改成刺绣花样。上次社区做灯笼,用的就是她剪的'福'字,机器印在灯笼布上,又快又好看。"
工坊的门被推开,几个大学生扛着摄像机进来,要给周师傅拍"老手艺新玩法"的纪录片。"周师傅,今天能拍您用3D扫描仪扫描木雕不?"导演系的小李举着话筒,"上次拍的'激光雕刻'视频,在元宇宙平台有五万点赞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周师傅拿起个刚雕好的笔筒,对着扫描仪:"拍吧拍吧,让更多人知道老手艺不是老古董。你看这个笔筒,外面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