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热闹的是"伦理茶馆",居民讨论"智能监控该不该装",你一言我一语,像煮在锅里的八宝粥,越熬越稠。
沈砚舟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全景馆中央,背景是全球各地的多维文明场景:东京的亲子机器人互动、纽约的无障碍地铁、巴黎的街头艺术、开罗的跨文化市集。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用智能绘本那会儿吗?"沈砚舟指着玻璃柜里的旧绘本,"那时候觉得能发声就了不起,谁能想到现在孩子能和虚拟海豚聊天?"他调出个三维图,左边是2020年的社区生活(单一、局限),右边是现在的多维绽放(亲子、无障碍、艺术、文化、伦理交织),"你看这变化,就像魔方从单色变成六色,转起来全是新花样"。
林深的手机收到"本周多维指数"推送:女儿的"小问号"数量破了纪录,周叔用智能眼镜逛了公园,社区艺术展吸引了1000人,露西学会了包韭菜盒子。这些指数拼在一起,就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子,却比任何时候都立体。
社区广播里响起《欢乐颂》,用汉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混唱,跑调跑到天边,却听得人心里透亮。林深想起十年前觉得"高科技"就是能上网,现在自家社区里,科技能帮孩子看世界、帮残障人士走天下、帮陌生人成朋友,这变化慢得像藤蔓爬墙,却密得能遮风挡雨。
沈砚舟的影像慢慢变得透明,像融进了阳光里。"你发现没?"他的声音像老朋友勾着肩膀聊天,"这些新的智能系统,最厉害的不是能说话、能看见、能画画、能翻译、能守规矩,是让日子有了无数可能——孩子能在好奇里长大,残障能在平等里生活,艺术能在日常里呼吸,文化能在交融里深厚,科技能在伦理里安心。"
他最后指了指窗外那些笑着、忙着、探索着的人:"你看他们,教的不是知识,是好奇;走的不是平路,是尊严;画的不是线条,是热爱;尝的不是味道,是理解;守的不是规矩,是人心。这些加起来,就是文明的多维绽放——不用开成牡丹,就算是墙角的蒲公英,也能把种子撒向四面八方。"
林深走出全景馆时,夕阳把云彩染成了七彩糖纸色。年糕跟着他跑,项圈显示"今天和法国斗牛犬玩了,还帮周叔当了回导盲犬助理";女儿举着刚得的"好奇宝宝勋章"跑过来:"爸爸你看,我问了'为什么天是蓝的',系统说因为阳光被空气分子散射了,像彩虹的一部分";老婆发来消息:"露西说想尝尝你做的炸酱面,系统查了法国人的口味,说可以少放酱多放菜码"。
活动还在继续,有人在教孩子用AR看星星,有人在帮残障人士调试设备,有人在墙上画涂鸦,有人在用翻译机说"明天见"。这些声音、这些动作、这些不同肤色的笑脸,像万花筒里的图案,转一下就有新风景,把日子填得满满当当。
林深突然明白,所谓的智能文明多维绽放,根本不是什么宏大叙事。就是孩子能问十万个为什么,残障人士能自己逛超市,邻居能一起画涂鸦,老外能学会包饺子,科技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些东西像春天的花园,牡丹和蒲公英各有各的好,拼在一起就是最热闹的春天。
就像现在,风里飘着炸酱面的酱香和面包的麦香,孩子的笑声混着各种语言的腔调,手机里是老婆催回家下面的消息。这日子或许还有磕磕绊绊,但够丰富,够热闹,够让人想一直过下去。而这,就是21世纪文明该有的样子——科技是土壤,生活是种子,阳光雨露一到,自然会长出千姿百态、生生不息的人间。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