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砚舟在国际无障碍论坛上展示了个特别的装置:"这是给脑瘫患者的'脑机接口打字器',想什么就能打出什么,已帮500人写信"。他突然指向观众席:"那位轮椅上的设计师,你改造的'无障碍厨房'让肢障人士能自己做饭;戴助听器的工程师,你研发的'震动门铃'已装遍全国社区"。全场安静时他补充道:"无障碍智能不是同情,是让每个人都能体面生活——毕竟,谁都可能遇到障碍,帮别人就是帮自己。"
152 公共艺术的焕新计划
林深家附近的围墙最近"会说话"了。智能互动壁画刚完成,居民用手机一扫,静态的向日葵就动起来,"我是梵高的向日葵,每天跟着太阳转";点一下云朵,飘出莫奈的《睡莲》,"这是法国的池塘,现在你家楼下也有",老婆带着女儿来看:"以前墙皮掉渣没人管,现在成了美术馆,孩子天天来打卡"。
社区的"艺术智创空间"更热闹。退休的画家在教"数字水墨画",平板电脑能自动补笔,"我手抖画不直,系统帮我修线条,比宣纸省多了";开咖啡馆的王哥在学"智能灯光设计",手机APP调色调,"客人说蓝色灯光下咖啡更香醇"。最绝的是"声音雕塑",居民对着麦克风说话,"声波会变成彩色雕塑,'我爱社区'四个字长得像棵树"。
"这焕新计划,是让艺术像空气一样平常。"沈砚舟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艺术空间,他刚从国际公共艺术论坛回来,虚拟衬衫上印着"生活即艺术","你看这'全民创作墙',谁都能扫码画画,系统自动组合成巨幅画,上个月拼出的'社区全家福',连流浪猫都有位置"。
林深跟着艺术专员体验"家庭艺术管家"。系统根据装修风格推荐:"北欧风适合挂数字水彩,已推送3套方案";模拟节日装饰:"中秋节快到了,教你用投影在墙上画月亮,还能变圆缺"。专员小李说:"以前觉得艺术高不可攀,现在买菜路过就能看展,连刘奶奶都学会用APP给孙子画电子贺卡"。
焕新计划推行半年,社区的颜值爆表了。有直播"艺术角落改造"的,居民晒出自家成果,"我用旧轮胎种多肉,系统给配了灯光,晚上会发光",还在线请教"怎么拍艺术照";有播放"街头艺术表演"的,AI伴奏机器人跟着二胡拉《二泉映月》,"比乐队师傅准时,从不偷懒";还有展示"艺术疗愈"的,抑郁症患者用"色彩发泄板"画画,"红色用得多说明压力大,系统会推荐去公园走走"。
文旅部的报告里写着:"试点社区公共艺术覆盖率达100%,居民艺术参与率提升5倍,连垃圾桶都成了艺术品,画着梵高星空"。林深给开民宿的同学装了"智能艺术投影","现在外国客人能在房间里看故宫壁画,好评率涨了60%"。
沈砚舟在国际艺术论坛上展示了个特别的装置:"这是给贫困地区的'移动艺术车',能投影世界名画还能教画画,我们在青海捐了50辆,让牧区孩子也能看《蒙娜丽莎》"。他突然指向观众席:"那位捡垃圾的大爷,你用废品做的雕塑在艺术展获奖了;穿工装的工人,你刷墙的图案被设计师借鉴,成了新壁纸"。全场鼓掌时他补充道:"公共艺术不是挂在美术馆里的,是让买菜的路变成画廊,晾衣服的阳台变成展厅——毕竟,日子本身就该漂漂亮亮的。"
153 跨文化的深度交融计划
林深家的餐桌最近成了"联合国"。智能跨文化厨房系统刚上线,法国交换生露西想做可丽饼,系统自动弹出中文教程:"面粉要过筛,牛奶分三次加";老婆教她做饺子,屏幕播放动画:"中国北方人过年必吃,像元宝象征发财",露西边学边说:"原来包饺子和做可丽饼都要揉面,我们用黄油你们用猪油"。
社区的"文化深度交融馆"更热闹。墨西哥大叔教做塔可饼,智能秤自动换算:"100克肉馅相当于3两,要放2勺辣椒粉";中国阿姨学跳弗拉门戈,AR眼镜实时纠正动作:"胯部摆动幅度不够,像我这样"。最绝的是"节日时光机",输入日期能看全球庆典,"今天是泰国宋干节,相当于中国的春节,要互相泼水祝福"。
"这交融计划,是让文化从舌尖到心间。"沈砚舟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交融馆,他刚从国际跨文化论坛回来,虚拟T恤上印着"和而不同","你看这'文化基因比对',意大利面和中国面条同出一源,墨西哥辣椒和四川辣椒都爱晒太阳,上个月促成了12对'美食兄妹'组合"。
林深跟着文化专员体验"家庭交融管家"。系统根据家庭成员背景推荐:"露西来自法国,本周推荐'中法甜点对决',可丽饼VS驴打滚";模拟文化冲突时,智能调解系统启动:"露西觉得送礼太贵重,可解释中国'礼轻情意重'的习俗"。专员小李说:"以前觉得老外难懂,现在一起做饭就明白,大家都爱孩子、怕麻烦,连刘奶奶都学会用法语说'你好'了"。
交融计划推行一年,社区的文化墙变厚了。有直播"文化家庭日"的,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