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深最近开车上班总算不用堵在路上骂街了。早上七点半出门,车载导航突然弹出个小窗口:"前方三公里路口有交通事故,已为您切换备用路线,比原计划快12分钟",他刚想夸这系统机灵,屏幕又跳出来:"您女儿学校门口停车位紧张,建议停到隔壁商场地下车库,步行3分钟直达校门,还能领2小时免费券"。
小区门口的共享停车区更神。张大爷的车工作日白天基本不动,系统就帮他把车位挂到共享平台,"本周已为您创收45元,可兑换社区超市鸡蛋";下班回家找不到车位时,对着手机喊一声"找车位",附近居民共享的空位就会在地图上闪红光,"三楼李姐家车位还有15分钟空闲,她同意您临时停靠"。
"这畅行计划,是让轮子和脚步都能顺顺当当。"沈砚舟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小区停车场,他刚从智能交通国际峰会回来,虚拟外套上印着各种交通标志,"你看这'动态路权分配系统',早高峰给送学车辆多留10%车道,晚高峰给货运车让行,连小区里的快递三轮车都有专属行驶时段,互不添堵"。
林深跟着社区交通协管员体验"智能斑马线"。站在路口等红灯,地面的LED灯带会跟着行人脚步变色,"绿灯亮时踩上去发绿光,提醒司机减速";有老人过马路走得慢,系统会自动延长绿灯15秒,还在老人头顶投射个黄色光圈,"相当于给司机戴了副透视镜,再远都能看见"。协管员老王指着不远处的小学:"以前放学接孩子跟打仗似的,现在系统给家长发'错峰接送码',分三批走,校门口清爽多了"。
畅行计划推行半年,出门赶路的日子变舒坦了。有直播"无障碍出行"的,轮椅用户通过APP预约"盲道护航",系统提前清理沿途障碍物,"前方50米有共享单车占道,已通知运维人员移走",连盲道砖都能发热震动,"左拐时左边砖发热,直行时中间砖震动";有播放"货运智能调度"的,菜市场的货车凌晨三点集中送货,系统规划最优路线,"这趟车先送猪肉摊再送蔬菜摊,少绕2公里",商户早上开门就能收到新鲜货;还有展示"空中出租车"的,跨江上班的人坐无人机10分钟直达,"比大桥堵车快40分钟,价格比网约车还便宜",白领们都在抢早班时段。
交通部的出行报告里写着:"试点城市通勤时间缩短38%,交通事故下降62%,连小区里的孩子都敢在楼下骑自行车了。"林深给岳父换了辆智能代步车,"现在老爷子去公园打太极,车子会自动避开广场舞队伍,还会提醒'前面有台阶,慢点拐'",老太太说"比我跟着还省心"。
沈砚舟在国际智能交通论坛上展示了段视频:"这是我们的'车路协同系统',车子和红绿灯实时对话,上个月暴雨天,全城没发生一起追尾事故。"他突然指向观众席,"那位开网约车的师傅,您上周接的孕妇订单,系统给您加的紧急通道权限,让她提前20分钟到了医院;戴眼镜的工程师,您设计的'潮汐车道智能隔离墩',已经在17个城市推广了"。全场鼓掌时他补充道:"智能交通不是要造多牛的车,是要让每个出行的人——不管开车、走路还是坐轮椅——都能走得安心、走得舒心,这才是文明社会该有的样子。"
114 智能社区的互助网络
林深家的电钻又被借出去了。早上刚把工具挂在门口的智能共享柜,手机就收到提示:"502室王师傅借用电钻2小时,已付5元押金,还回来时会自动退还"。老婆在厨房喊:"咱家酱油没了,你看看谁家有多余的?"他点开社区APP的"应急共享",立马跳出:"301张阿姨有未开封的生抽,同意您去拿半瓶"。
社区的"技能互助墙"更热闹。退休教师赵老师在上面登记了"小学语文辅导",周末帮双职工家庭看孩子写作业;快递员小周会修家电,"换灯泡、修水管都能来喊我,给瓶冰可乐就行";最让人暖心的是"时间银行",张奶奶帮李妈妈接孩子放学,系统记2小时"时间币",等张奶奶生病时,就能兑换2小时的陪护服务。
"这互助网络,是让钢筋水泥的小区变回小时候的大院。"沈砚舟的全息影像出现在社区服务站,他刚从社区治理研讨会回来,虚拟衬衫上别着"邻里和睦"徽章,"你看这'需求匹配算法',王大爷想找人下棋,系统就推送给同样爱好象棋的李大爷;单亲妈妈要加班,立马匹配到有空的退休阿姨,比亲戚还靠谱"。
林深跟着社区主任体验"应急响应系统"。凌晨两点,601室的独居老人按了紧急呼叫器,系统一秒钟就通知了三层楼内的住户和社区医生,"李医生住203,3分钟内就能到;张大哥住502,已经穿衣服出门了"。主任展示着后台数据:"上次三楼水管爆裂,系统自动推送'需要防水布+水桶',15分钟就凑齐了工具,没淹到楼下"。
互助计划运行一年,小区里的人情味浓多了。有直播"邻里厨房"的,谁家做了好吃的就拍照片上传,"今天炖了排骨汤,欢迎来舀一碗",四川阿姨和东北大叔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