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学校的家长群更热闹。有家长发"某品牌奶粉致癌"的链接,系统立刻置顶官方检测报告:"该批次奶粉合格,谣言源于竞争对手恶意散布,已立案调查。"班主任顺势发起"谣言识别赛",孩子们用系统提供的"查证工具"找谣言漏洞,冠军团队获得"明辨小卫士"勋章。
"这明辨计划,是给信息海洋装指南针。"沈砚舟的全息影像出现在社区图书馆,他刚从国际科学素养大会回来,虚拟手里拿着本《谣言识别手册》,"你看这'信息溯源机',输入任何消息,都能查出最早来源、是否有权威背书,就像给信息办身份证。上周有个'吃香蕉致癌'的谣言,系统半小时就追到源头是个卖苹果的小贩编的。"
林深跟着社区志愿者学用"较真工具"。张大爷想给孙子买"增高药",系统扫码后显示:"成分是普通钙片,宣传的'增高5厘米'无临床数据,建议查看'科学增高指南'。"旁边的阿姨拿着保健品说明书问:"这上面说能治糖尿病,真的假的?"系统立刻调出国家药监局数据:"属于食品,不能宣称治病,已帮您举报虚假宣传。"
明辨计划运行半年,谣言的市场小了。有直播"校园求真课"的,中学生用系统分析"网络热帖",发现"某明星捐款造假"的帖子用了"移花接木"的图片,系统还原了原图出处,孩子们做成"打假视频"获了奖;有播放"老人防骗工具箱"的,智能音箱会提醒:"张大妈,刚才给您打电话说'中奖'的,和去年骗李大爷的是同一个诈骗团伙",还能一键报警;还有展示"科学流言榜"的,系统每周公布"最火谣言TOP10",配上"为什么有人信怎么查证"的分析,点击量比娱乐新闻还高。
科协的科学素养报告里写着:"公众对谣言的识别率从34%升到89%,保健品虚假宣传投诉下降76%,连小区广场舞大妈都知道'专家说的不算,实验数据才算'!"林深给老妈的智能音箱设置了"谣言拦截",老太太现在看养生文章前,都让音箱先"审审":"小灯小灯,这篇说'喝醋能软化血管',是真的不?"
沈砚舟在世界科学传播大会上展示了个特别的装置:"这是'谣言粉碎机',输入任何消息,它会像剥洋葱一样层层分析,露出真相。"他突然指着台下,"那位戴眼镜的先生,您昨天转发的'外星人绑架事件',系统已经给您发了'UFO常见误解'科普;穿红衣服的女士,您孩子说的'月亮跟着人走是因为有魔法',系统推了'相对运动'动画,他看懂了吗?"全场笑翻时,他补充道:"智能明辨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科学家,是让我们在信息爆炸时,能守住常识和理性,知道该信什么、不该信什么,这才是真正的自由。"林深看着女儿在"求真日记"里写:"今天知道了'铅笔不含铅',系统说要自己查资料才靠谱",突然明白明辨计划最珍贵的不是辨别谣言,是培养了不盲从的勇气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102 细流成海时的文明潮汐
林深站在社区的"文明细流馆"里,玻璃展柜里陈列着各种不起眼的东西:小李便利店的第一瓶酱油空瓶、快递员小王换下来的旧三轮车胎、老妈手环里存着的老照片、女儿的"求真日记"第一页。每个展品旁边都有块电子屏,写着它们背后的故事。
窗外,巧匠市集的老木匠正在教孩子们用智能工具做小板凳;忆路门诊的护士推着记忆舱经过,里面的老人正对着虚拟的老院子笑;微流计划的志愿者在帮煎饼摊大姐调试收款码;明辨灯塔的屏幕上,最新谣言榜旁边摆着孩子们做的"科学小实验"视频。
沈砚舟的全息影像突然出现在馆中央,背景是地球上的江河湖海。"还记得二十年前我们讨论'智能的意义'吗?"他指着那些平凡的展品,"那时候以为是造火箭飞船,没想到是帮老太太记住回家的路;以为是解数学难题,没想到是帮小老板卖掉一瓶酱油;以为是探索宇宙奥秘,没想到是帮普通人看清眼前的真相。"
林深的手机收到"文明细流册"推送,里面记录着今天的小事:老木匠的徒弟用3D打印做了个新榫卯模型,获了青少年发明奖;失智老人认出了自己的孙子,因为听到了小时候的摇篮曲;便利店的低盐酱油销量超过了普通款,说明大家更关注健康了;小区的谣言识别率又提高了2个百分点。
社区广播突然响起孩子们的声音,是系统收集的"我的愿望":"希望爷爷的记忆越来越好";"希望爸爸的快递生意越来越火";"希望老木匠爷爷教我做木马";"希望世界上没有谣言"。稚嫩的声音里,藏着最朴素的期待。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沈砚舟的影像慢慢升高,俯瞰着这片土地上的细微美好。"智能文明最动人的,不是什么惊天动地的突破,是这些细流汇成的江海——老手艺有新活法,老人有尊严,小人物有希望,每个人都能明辨是非。"他的身影渐渐融入虚拟的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