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着对真相的执着和对先辈的敬重,他们没有因为之前的碰壁而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信念。他们轮番登门拜访,每一次都带着满满的诚意和耐心,试图劝说老人开口。
第一次上门时,老人看到这些陌生的面孔,眼神中流露出明显的警惕和不安。他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自然知道这些人前来的目的。他也深知,一旦将当年的事情和盘托出,恐怕会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毕竟,那些曾经的势力说不定还在暗处虎视眈眈,他一个普普通通的老人,实在不敢轻易去冒险。
面对烈士后代们的询问,老人只是默默地摇着头,紧闭双唇,一个字也不肯多说。哪怕烈士后代们言辞恳切,他也不为所动,只是不停地重复着“我什么都不知道,你们走吧”,仿佛这句话已经成为了他的口头禅。
然而,烈士后代们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们第二天又一次来到了老人的家中。这一次,他们不仅带来了精心准备的礼物,更带来了当年烈士们的照片和一些珍贵的相关资料。
他们轻轻地坐在老人的身边,用温和而坚定的声音,开始向他讲述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故事。他们说,那些年轻的生命,怀着对未来的憧憬,毫不犹豫地投身到艰苦的修坝工作中。
在那个时代,条件异常艰苦,大坝的修建环境更是恶劣无比。烈士们每日都要承受着繁重的体力劳动,却连基本的温饱都无法得到保障。许多人因为饥饿和劳累,身体越来越虚弱,最终倒在了工地上,再也没有起来。
他们的家人,在失去亲人的痛苦中煎熬,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不知道真相究竟如何。这些烈士后代们,就是为了揭开这个谜底,为了让那些逝去的英灵得到安息,才如此执着地寻找着真相。烈士后代们的讲述,仿佛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老人心中那扇紧闭已久的门。随着他们的叙述,老人的眼神逐渐变得柔和起来,就像冬日里的暖阳,融化了那层冰冷的外壳。他的眼眶也微微泛红,似乎有什么东西在里面打转。
这些烈士后代们向老人诉说着自己为了讨回公道所经历的艰辛。他们四处奔波,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线索,却屡屡碰壁。那些冷漠的白眼和无情的拒绝,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他们的心。有的人对他们的遭遇冷嘲热讽,认为他们是在无理取闹;有的人则干脆将他们拒之门外,连一个解释的机会都不给。
然而,面对这一切,他们从未想过放弃。因为在他们心中,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要为那些含冤而逝的先辈们讨回一个公道。这个信念如同燃烧的火焰,照亮了他们前行的道路,让他们在黑暗中也能找到方向。
他们的话语中充满了坚定和执着,每一个字都像重锤一样敲打着老人的心房。老人静静地听着,他能感受到这些年轻人内心的痛苦和无奈,也能理解他们对正义的渴望。
第三天,当烈士后代们再次出现在老人家门口时,老人默默地打开了门,让他们进了屋。这一次,老人的态度有了明显的转变。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冷漠和疏离,而是显得有些沉重和无奈。他缓缓地坐在椅子上,看着眼前这些执着的年轻人,深深地叹了口气,终于缓缓地开口。
老人皱起眉头,陷入了深深的回忆之中。他想起当年在工地做饭时,有几次去领取食材,却惊讶地发现粮饷的数量明显比以前少了很多。原本足够大家吃饱的粮食,突然变得紧巴巴的,工人们总是饿着肚子干活。
老人觉得很奇怪,便去找负责发放粮饷的人询问原因。然而,他得到的却是各种敷衍的借口。一会儿说是运输途中出了问题,一会儿又说是上头的安排,让人摸不着头脑。
更让老人感到不安的是,他经常看到一些陌生的人在工地上出没,而且这些人总是和负责粮饷发放的官员在一起,鬼鬼祟祟的,似乎在谋划着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每当这些人出现后,负责发放粮饷的官员的态度就会变得异常强硬,对工人们的诉求更是充耳不闻,甚至还会恶语相向。
这些细节,在当时或许并没有引起老人太多的注意,但如今回想起来,却处处都充满了疑点。老人不禁感叹道:“当时我怎么就没有多留个心眼呢?”
就在老人沉浸在回忆中时,他突然想起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有一次,他在厨房后面的小巷里,无意间听到了那些陌生人和官员的对话。尽管声音有些模糊,仿佛被什么东西掩盖住了一般,但他还是敏锐地捕捉到了“克扣”和“好处”这几个关键的词语。这几个字像一道闪电划破了他心头的迷雾,让他瞬间警觉起来。
他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虽然他对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清楚,但仅凭这两个词,他就能感觉到其中一定隐藏着某种不为人知的阴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他只是一个微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