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蓝布的篓沿,暖的是人家的心。就像爹常说的:“做买卖,先做人。篓子深一寸,良心就多一分;秤杆平一寸,信誉就厚一分。”
回到家,阿砚把竹背篓靠在屋檐下,用干布擦干净竹篾上的雨水,又摸了摸篓沿的蓝布——布虽然旧了,却还是软的。他想起爷爷编篓子时的样子,想起茶农们笑着说“心里亮堂”的模样,突然觉得,这竹背篓比任何塑料背篓都珍贵。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阿砚又背着竹背篓上了山。山路上,塑料背篓的蓝色依旧星星点点,可他肩上的竹背篓,却像一盏灯,在晨雾里透着暖光。茶农们看见他,都主动围过来,把塑料背篓里的茶芽倒进竹背篓里,指尖的露水沾在竹篾上,亮晶晶的,像撒了把星星。
“阿砚,你这篓子,真是个好东西。”王婶一边倒茶,一边说,“我家小子昨天还说,等他长大了,也学编竹篓,编个比你这还深一寸的,让大家多装些茶。”
阿砚笑了,阳光刚好照在篓沿的蓝布上,暖融融的。他知道,这深一寸的竹背篓,会一直背着走下去。因为它装的不只是茶芽,还有梅家坳的人情,还有苏家一代又一代传下来的良心——就像那竹篾一样,密不透风,却永远透着光。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