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337集:酒旗上的新字

第337集:酒旗上的新字(2/2)

镇有个苏家酒坊,酒旗上系着蓝布‘苏’字,他年轻时候欠过这里两斤酒钱,让我一定来还上。”

    老林这个名字,陈守义记得清楚。二十年前,老林赶马车摔断了腿,家里没钱治病,来酒坊想赊两斤酒活血化瘀,当时苏明远的爹没要他的钱,还让陈守义给了他半袋粮食。后来老林搬去了县城,就再也没见过。

    “都是老主顾了,两斤酒钱算啥?”陈守义拿起酒提子,往陶壶里灌酒,“这酒是头道酿的,你带回去,算我给你爹的。”

    年轻人不肯,硬是把钱塞在柜台上:“我爹说,当年你家酒坊的酒暖,人更暖,这钱要是不还,他不安心。”他拎着陶壶往外走,路过酒旗时,特意停下来看了看蓝布条,“我爹说,看见这‘苏’字,就像看见熟人,心里踏实。”

    苏明远站在旁边,看着年轻人的背影,又看了看酒旗上的蓝布条,没再说话。

    夜里下了场小雨,第二天清晨,陈守义起床去酒坊,刚到门口,就看见苏明远蹲在旗杆下,手里拿着块新的蓝布,正用针线缝着什么。见陈守义过来,他有点不好意思地站起来:“陈叔,我找王婶要了块新蓝布,让她照着原来的样子绣了‘苏’字,旧布条我收起来了,怕淋坏了。”

    陈守义看着新缝上的蓝布条,暗红的“苏”字在雨后的阳光下,显得格外鲜亮。他伸手摸了摸布条,指尖传来布料的软劲,就像当年秀兰把缝好的旧布条递给他时,那种暖乎乎的感觉。

    “少东家,”陈守义笑了笑,眼角的皱纹挤在一起,“蒸酒的老灶该添柴了,今儿咱们多蒸两坛,给老主顾们送点尝鲜。”

    苏明远点头,跟着陈守义往灶房走。风又吹过酒旗,明黄的绸面和蓝布条一起晃动,“陈年佳酿”的大字下,“苏”字像个老朋友,守着这酒坊,守着来来往往的客人,也守着那些藏在酒香里的,没说出口的暖心事。

    往后的日子,青溪镇的人都知道,苏家酒坊有两面“招牌”——一面是招摇的“陈年佳酿”,一面是不起眼的蓝布“苏”字。有人问陈守义,为啥不把“苏”字绣在酒旗正面,他总说:“好东西不用露在外面,就像人心,得藏在里头,慢慢品才知道暖。”

    有次县城的商人来考察,看见蓝布条,觉得新奇,想让苏家酒坊把这当成“特色”,印在酒瓶上卖。苏明远没立刻答应,先问了陈守义的意见。陈守义蹲在老槐树下,手里擦着秀兰当年用过的针线笸箩:“能让客人记住的,不是印在瓶子上的字,是喝进嘴里的酒,是记在心里的暖。要是为了赚钱,把这布条变成噱头,那秀兰绣这‘苏’字,就没意义了。”

    苏明远听了,拒绝了商人的提议。他开始跟着陈守义学蒸酒,学看酒的火候,学给老主顾多打半杯酒,学在下雨天,把门口的石板路擦干净,免得客人滑倒。他渐渐明白,爷爷当年说的“做生意就是做人”,不是句空话——新酒旗能招来客人,可留住客人的,是那些藏在蓝布条里的,没说出口的心意。

    入秋的时候,秀兰的忌日到了。陈守义提着一坛新蒸的酒,去了后山的坟地。他把蓝布条解下来,放在坟前,倒了杯酒在地上:“秀兰,少东家懂事了,酒坊还是老样子,客人来了,我还会给他们多打半杯酒,还会把你的布条系在酒旗上。你放心,这酒香,这人心,我都会守好。”

    风穿过树林,带着酒的甜香,像是秀兰的回应。陈守义坐在坟前,看着远处的酒坊,明黄的酒旗在风里飘着,蓝布“苏”字在阳光下,闪着淡淡的光,就像当年那个夜晚,秀兰就着油灯,一针一线绣字时,眼里的光。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