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敬之站在如今繁华的苏家镇街头,看着来来往往脸上洋溢着幸福笑容的人们,心里满是感慨。他知道,现在的好日子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善良和大义换来的,也是大家齐心协力奋斗出来的。而那个墙角的三角记号,就像是一个无声的提醒,让他不能忘记苏家的根,不能忘记曾经的艰难和那份对乡亲们的责任。
有时候,苏敬之会带着自己的儿女来到粮仓前,给他们讲述那个三角记号的故事,孩子们一开始不太能理解,觉得那都是过去很久的事了,现在不愁吃不愁穿,干嘛老提那些苦日子呀。苏敬之就会耐心地告诉他们:“人不能忘本,如今咱们家是富裕了,可这善良和帮助他人的心,什么时候都不能丢。那个记号代表的,就是苏家的家风,是咱们要一直传承下去的宝贝啊。”
儿女们听着听着,也渐渐明白了父亲的苦心,他们开始对那个三角记号充满了敬意,也会在生活中,学着像先辈们那样,去关心镇上那些有困难的人家,小小的善举,如同星星之火,在苏家镇不断蔓延开来。
第五章:记号引发的风波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理解苏敬之保留记号的做法。有一天,镇上新来的一位粮商,看到了粮仓墙角那有些突兀的三角记号,便好奇地问起了缘由。苏敬之如实相告后,那粮商却嗤笑一声说:“都什么年代了,还留着这么个旧记号,现在粮食这么多,谁还会惦记着那点饥荒时候的事儿啊,倒不如把这墙弄得好看些,也符合你们苏家如今的身份嘛。”
苏敬之听了这话,心里很是不悦,他严肃地回应道:“这记号可不是为了好看才留着的,它承载着苏家的过去,是我们家族的精神象征,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抹去。”那粮商见苏敬之如此坚持,便也不再多说什么,只是摇着头走了,还小声嘟囔着苏敬之太迂腐之类的话。
这件事在镇上也传开了,有些人觉得那粮商说得有道理,觉得苏敬之确实没必要守着这么个老记号不放,现在都讲新面貌、新气象了。可更多的老乡亲们站出来支持苏敬之,他们纷纷说:“要不是当年苏家老爷子靠着这个记号偷偷给咱们送粮,咱们好多人都活不到现在呢,这记号可不能丢啊,它是咱们苏家镇的良心。”
在大家的议论声中,苏敬之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他甚至让人把记号又重新描刻了一遍,让它更加清晰显眼,仿佛在向所有人宣告,苏家的这份善良和传承,永远都不会被遗忘,不管外界如何看待,他都会坚守下去。
第六章:记号背后的传承延续
随着时间的推移,苏家镇的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各种新的事物不断涌现。苏家的生意也拓展到了周边的城镇,苏敬之时常忙于各种事务,但他心里始终惦记着那个三角记号所代表的传承。
有一年,镇外发生了洪灾,不少灾民涌入了苏家镇。苏敬之看到那些流离失所、饥肠辘辘的人们,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先辈在饥荒时的善举。他毫不犹豫地打开了苏家的粮仓,组织人手开始救济灾民。而且,他还特意在救济点的显眼位置,画上了那个三角记号,告诉大家,苏家一直秉持着帮助他人的传统,只要大家齐心,一定能度过难关。
苏家的这一行为,感染了镇上的很多人家,大家纷纷拿出自家的粮食、衣物来帮助灾民,一时间,整个苏家镇充满了浓浓的温情。那些灾民们看着那三角记号,听着苏家的故事,感动得热泪盈眶,他们知道,自己来到了一个充满善意的地方,也暗暗发誓,以后要是有能力了,也要像苏家这样去帮助他人。
而苏敬之的儿女们,在这次救灾行动中,更是深刻体会到了记号背后传承的力量。他们主动参与到各项救助工作中,学着父亲的样子,去关心每一个灾民的需求。在他们心里,那个三角记号已经不再仅仅是墙上的一个标记,而是一种责任,一种要让苏家的善良和大义永远传递下去的使命。
第七章:记号的新意义
经过那次洪灾救助后,苏家镇的名声在周边传得更远了,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温暖的地方,不少人慕名而来,有的是想来做生意,有的则是想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
苏家的生意也因此越发兴旺,而那个三角记号,更是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成了苏家镇的一张名片,代表着这里的人们善良、团结、互帮互助的美好品质。镇里的学堂,还把苏家的故事以及记号的由来编成了教材,教导孩子们要懂得感恩,要乐于助人,让这份传承从娃娃抓起。
苏敬之看着这一切,心中满是欣慰。他知道,先辈们的精神通过这个小小的记号,在不断地发扬光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时常会在闲暇时,走到粮仓前,轻轻抚摸着那个三角记号,仿佛能透过它,看到先辈们在饥荒夜里忙碌送粮的身影,也能看到如今苏家镇充满希望的未来。
岁月还在继续前行,苏家镇依然在不断发展变化着,但那个墙角的三角记号,始终静静地守在那里,见证着过去的历史,承载着当下的温暖,也孕育着未来的美好,它是苏家乃至整个苏家镇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