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回,一个新来的伙计不知道这事儿,看到那过期的当物还留着,便想按照新规矩拿去变卖。苏敬之赶忙制止了他,严肃地说:“咱们这当铺,不能只看那些新立的规矩,人情味儿也是咱们的招牌啊。这银簪,得留着,万一哪天那孩子真的来赎了,咱们可不能让人家失望。”
就如同账册上那小小的农历标注一样,这看似不合规矩的留存,其实是苏家在生意场上坚守的一份善良与道义,让那些有故事的当物,依旧有着被赎回的可能,也让苏家当铺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更加立体和值得信赖。
第五章:商路风云
苏家的商队,常年奔波在各地的商路上,以往靠着老驼夫们的经验和熟悉的路线,倒也顺风顺水。可如今,去西域的商队带回张西洋地图,山川河流标得清清楚楚,让不少年轻的伙计们觉得这下出行可方便多了。
然而,苏明远却在地图空白处,用朱砂笔画了条歪歪扭扭的线。那是老驼夫说的“近道”,要绕过三座山,却能避开打劫的马匪,地图上没画,老辈人的心里却记着。
一次,商队里几个年轻气盛的伙计,看着那西洋地图,觉得走大路太绕了,便想试着走那看着更近的路线。苏明远知晓后,赶忙拦下他们,说道:“这地图虽好,可老祖宗们走过的路,留下的经验,咱们不能丢啊。这看似绕远的路,其实是最安全的,就像咱们账本上的纪年,西洋历法是新东西,可农历也不能忘,那都是保命保生意的根本呐。”
年轻伙计们听了,这才意识到自己的鲁莽,乖乖跟着老驼夫们走那熟悉的老路。而在这条老路上,商队依旧承载着苏家的生意和希望,一路前行,续写着苏家的商业传奇。
第六章:家族会议
随着外面变化越来越多,苏家也召开了一场家族会议,商讨如何在这守旧与维新之间更好地经营生意。苏文砚、苏敬之、苏明远等家族的重要人物都坐在了那宽敞的议事厅里,气氛有些凝重。
苏文砚率先开口说道:“如今这世道,洋人的东西不断涌进来,咱们苏家的生意想要继续兴旺,确实得跟着学些新东西,就像这账册用西洋历法纪年,还有那些新的工具、规矩啥的。可咱们也不能忘了祖宗的根本,忘了那些一直以来让咱们苏家立足的老传统、老规矩呀。”
苏敬之点头赞同,接着说:“是啊,就拿当铺来说,新规矩是要立,可那些人情味儿的事儿,咱不能丢。还有布庄、茶庄,都是这个理儿,得在新和旧之间找到个平衡才好。”
苏明远也说道:“商队那边也是,西洋地图有用,可老驼夫们的经验更是无价之宝。咱们不能盲目地追求新,把老的都抛了,那样的话,咱们苏家也就没了魂儿了。”
家族里的其他人也纷纷发言,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最后达成了共识:在生意上,积极接纳新事物,学习新方法,让苏家的生意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但同时,坚守祖宗传下来的经营理念、道德准则和传统规矩,在每一处细节里,都保留着那份属于苏家的独特韵味。
第七章:新的尝试
在达成共识后,苏家各生意开始了一系列新的尝试。
茶庄里,新炒茶法和老炒茶法并行,推出了不同系列的茶叶,既有耐放的新茶,满足那些需要长时间储存或者远销外地的需求,也有保留着传统“烟火香”的老茶,供老主顾们日常品尝。而且,在包装上,也结合了一些西洋的简约风格,让茶叶看起来更加精致,吸引了不少新顾客。
布庄里,年轻伙计们拿着新尺子和洋人谈生意,量布裁布效率提高了不少,而老伙计们依旧用着老尺子为老主顾服务,还推出了一些用传统工艺染制的布匹,搭配着新式的款式设计,打造出独具特色的服装,生意愈发红火。
当铺在保留那些有人情味的特殊当物处理方式的同时,也规范了其他业务流程,引入了一些西洋的鉴定工具,提高了鉴别当物价值的准确性,让当铺的名声更加响亮。
商队则是把西洋地图和老驼夫的经验相结合,探索出了几条新的安全又便捷的商路,同时在运输货物的方式上也做了改进,采用了一些西洋的包装材料,让货物能更好地保存和运输,苏家的生意版图也随之不断扩大。
第八章:传承与坚守
时光荏苒,苏文砚看着苏家的生意在这守旧与维新之间稳步发展,心中感慨万千。他时常会带着家族里的晚辈来到账房,指着那账册上的西洋历法和角落里的农历标注,给他们讲述苏家一路走来的故事。
“孩子们,你们要记住,生意场上,变化是常有的事儿,咱们得去适应,去学习新东西。但无论什么时候,祖宗的东西不能丢,那是咱们的根呐。就像这账册纪年,看似只是小小的不同,可里面蕴含的,是咱们苏家对传统的坚守和对未来的期许。”苏文砚语重心长地说道。
晚辈们听着,眼中满是认真和崇敬,他们明白,自己肩负着苏家生意继续传承下去的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