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民富商苏半城 > 第305集:当铺柜台的新刻痕

第305集:当铺柜台的新刻痕(3/3)

他赎不回来?”

    苏敬之笑了笑,指着当票上的日期说:“给他三个月,够他缓过来了。当年他爹在的时候,我家布庄周转不开,还是他爹偷偷塞了匹好布给我,才让我撑过那个冬天。这人情,也该还了。”

    这时,布庄那边派人来敲门,说是周伯让送些东西过来。阿福去开门,接过一个油纸包,里面是几块刚出炉的桂花糕,还冒着热气。

    “周伯说,怕您和阿福小哥饿了,让趁热吃。”送东西的小伙计笑着说,“还说洋布庄那边今晚怕是要关门了,他们的钢尺被雨泡得生了锈,量布都不准了。”

    苏敬之拿起一块桂花糕,放在嘴里慢慢嚼着。那清甜的味道里,带着老苏州特有的温润。“周伯有心了。”他对阿福说,“你也尝尝,这是周伯的手艺,他做的桂花糕,总比别家的多放半勺糖,说‘日子苦,得加点甜’。”

    阿福拿起一块,咬了一口,甜丝丝的味道从舌尖漫开来。窗外的雨声渐渐小了,油灯的光晕里,红木柜台的那个“补”字,在光线下显得格外清晰。

    四、晨光里的传承

    第二天一早,雨过天晴。阳光透过云层洒下来,给苏州城镀上了一层金边。当铺和布庄的门几乎同时打开,像是两颗心,在晨光里苏醒过来。

    洋布庄的门也开了,只是门口冷冷清清。他们的钢尺确实生了锈,量布时总有些偏差,昨晚来买布的几个客人发现后,吵着要退货,闹到半夜才平息。

    苏家布庄却依旧热闹。周伯刚把木尺摆好,就有客人上门了。是昨天那个要做寿衣的张裁缝,他特意多带了块布料过来:“周伯,这是我给我娘做寿衣剩下的料子,您看能不能给拼个小荷包?我想留个念想。”

    周伯接过布料,笑着说:“没问题,我给您绣个‘寿’字上去。”他转头对苏明远说:“少爷,您来试试?这拼布的手艺,也是老掌柜教的。”

    苏明远拿起针线,有些笨拙地缝着。阳光照在他脸上,他忽然觉得,比起西洋的织布机,这手里的针线更让人踏实。

    当铺里,阿福正在给红木柜台打蜡。他的动作轻柔了许多,像是在呵护一件稀世珍宝。苏敬之看着他,眼里带着欣慰的笑意。

    这时,刘老板的伙计来了,手里捧着个食盒。“苏掌柜,我家老板让送来的,说是刚出锅的蟹黄汤包,给您和阿福小哥尝尝。”伙计笑着说,“我家老板说,过几日就来赎马褂。”

    阿福接过食盒,打开盖子,一股鲜香的味道飘了出来。苏敬之拿起一个汤包,咬了一小口,汤汁在嘴里化开,鲜得让人眯起眼睛。

    “阿福,”苏敬之忽然说,“你知道这红木柜台为什么这么耐用吗?”

    阿福摇摇头。

    “因为它不光有硬木的骨,还有人心的温。”苏敬之指着那个刻着“补”字的角落,“木头会老,会受伤,但只要心里的那份念想还在,它就能一直立在这儿。”

    阿福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在心里把这句话记了下来。他想,等自己老了,也要把这个故事讲给新来的伙计听,就像苏掌柜讲给他听一样。

    阳光越升越高,照在苏家的两个铺面上,温暖而明亮。当铺的红木柜台,布庄的象牙木尺,在晨光里都泛着柔和的光泽。它们见证了苏州城的风雨变迁,也承载着苏家世代相传的道理——做生意,说到底,做的是人心。

    洋布庄的钢尺依旧亮闪闪的,却像是少了点什么。或许,它缺的正是苏家老铺里那点看不见的温度,那点在分寸之间,留给人心的余地。而这点温度和余地,恰恰是最珍贵的传承,比任何精致的器物都要长久。

    hai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