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家父雍正,我是乾隆? > 第二百一十章 弘历定国策,雍正振奋!

第二百一十章 弘历定国策,雍正振奋!(1/2)

    霏霏秋雨下。

    镶蓝旗的旗户们皆把自家最时鲜的瓜果放置在了案前,而希冀着弘历这位主子能享用。

    这是他们感激弘历让他们处境改善的方式。

    弘历选了旗户家里进去坐了一会儿,问了问这些旗人子弟读书与骑射练习情况。

    作为以服兵役也就是交血税为主责的旗人,最重要的两件事还是骑射与读书。

    旗人开始生产与经营,不过是因为眼下战争需要的兵丁,还不足以消化越发壮大的旗人人口规模而已。

    所以,弘历最关注的,还是他们读书与骑射的情况。

    他佐领下的八旗义学已增设多处,教育普及率也已提高不少。

    但这一切的前提,是他办的诸多工厂,能持续带来更多利润。

    好在,这些工厂没有让他失望。

    在以农耕为主的大清,再也没有比跟农耕相关的工厂更容易快速赚钱的了。

    化肥、饲料的需求量都在激增。

    煤球也因为旗人收入的增加,而需求在激增。

    弘历也就在视察这些工厂后感到很满意。

    但现在,出现了需求大于产能的情况。

    没办法,提高粮食收成、改善土质,无论是对地主还是对庶民而言,都是刚需。

    他们在接受新风俗新教义上会保守,但在给自己增加余粮方面是无比开明和积极的。

    好在,老十四已经表示愿意把他的佐领给他。

    所以,弘历不缺扩大工厂规模的劳动力和土地。

    在弘历大办化肥、煤球、饲料等工厂过程中,大量铜钱也流入到了底层旗人手中,使得他镶蓝旗旗分佐领的经济也更加活跃。

    许多汉人商贩商贾开始来他的旗分佐领地盘做买卖,他还让各佐领专门划分了贸易区,以促进双方的经济交流。

    但这无疑会对铜钱的需求进一步激增。

    好在,现在雍正朝的铜钱铸造量一直在迅速增加。

    “云南来报,今年滇铜增产到了六百五十万斤,海外洋铜今年也增购至三百万斤,有这九百五十万斤的铜,可增铸铜钱一百二十余万贯。”

    “所以,现在才有这么多铜钱存在钱法堂。”

    户部钱法堂,清廷储存铜钱的官衙。

    雍正就因为尝到增加铜钱发行量的甜头,而在这一天专门带弘历,来到了老十三监管的户部,察看户部铜钱储备情况。

    而在雍正带着他来到这里时,老十三就指着钱法堂库房里储存的铜钱说起今年进铜的情况来。

    弘历看见列满整面墙的木格里都装有黄澄澄的铜钱,心里非常踏实。

    而且,他不得不承认,雍正在意识到加大铜钱流通量,尽力解决钱荒问题可以增加税收后,是真的在认真增加铜矿产量和进购量。

    他也相信,有这么多铜钱,只要通过增加基建投资等方式放出去,会让老百姓更加积极生产的,而带动更多的财富增长。

    而等到他将来做皇帝,也就是十来年左右后,整个的帝国岁入规模,也会因为这些积极的金融措施而不可想象!

    但当弘历次日来雍正身边见习政事时,却发现,雍正得知户部增加这么多铜钱后,并不怎么高兴,反而愁容满面。

    “阿玛这是怎么了?”

    弘历为此在问了雍正一句。

    雍正则背着手道:“京师永定河等修河工程就要结束,那些靠做工在京师活着的无地百姓接下来该如何安排去向是个问题。”

    “有大臣提议让他们回乡,但回乡后除了给士绅做工乃至为奴为婢,给朝廷带不来什么益处,反而助长士绅在地方的势力。”

    “还有大臣让他们出关垦荒,毕竟已废禁关令,但愿意出关的早已出关,剩下的除非朝廷强制,估计着是不愿意出关垦荒的,而朝廷要强制,就需要动用大兵,真要用大兵强制数十万百姓出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啊。”

    “更重要的是,他们一走,京师许多买卖都要受影响,西水关等地的税收也会大减。”

    雍正这么说后,弘历点了点头。

    他明白,现在的问题不是缺铜钱以工钱的方式发下去,是如何让因为摊丁入亩等新政而产生的京师数十万新增无地汉民继续留在京师,让其继续参与利于社稷稳固的基建工程。

    总不能把才修好的河道又扒了重修。

    弘历其实这段时间也在想这件事,也想到了个办法。

    所以,他也就对雍正主动说:“阿玛说的是,让这些百姓回乡是不合适的,那样只会让士绅加大对当地百姓的盘剥力度,也壮大士绅的财富,进而壮大他们的权势。”

    “至于出关,也的确很难做到一下子强行让几十万人出关,那样的确会出很多问题。”

    “以儿臣愚见,只能在京师寻找新的工程建造,而儿臣想到的办法,就是趁机对京师内外城的棚屋民宅进行改造。”

    “内城旗人的房屋很多已变成危房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