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门口停着几辆沾满泥浆的路虎揽胜,徐汉卿亲自带着几个乔装成“技术顾问”的精干手下,调试着几台伪装成POS机的专用终端。瘦猴儿则顶着“业务总监”的名头,穿梭在一帮穿着军便服和花衬衫、眼神警惕的克钦武装人员中间,用夹杂着蹩脚英语和当地方言的手势比划着。
“记住,对准这个二维码,‘滴’一声就行!钱马上进账户,看得见!”瘦猴儿拿着印有“长江付”标识和“KCB兑换”双语操作指南的卡片,唾沫横飞,“用这个卖货,买家远在广东都付钱!不用扛麻袋现金!”
院外集市上,一个皮肤黝黑的掸族玉商成了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他将一块拳头大小的油青料递过去,买家是个内地来的游客模样,在瘦猴儿小弟递过去的手机上生疏地操作了几下“长江付”APP。 “滴——!”特制终端发出清脆响声。 玉商赶紧看向身边一个徐汉卿手下捧着的小型显示屏(联网时同步数据),一串数字跳动,代表人民币数额赫然出现,旁边还有等值的KCB积分。玉商裂开嘴,露出被烟草熏黄的牙齿,拼命点头,用生硬的汉语喊:“要得!要得!”
这一声“滴”,如同潘多拉魔盒的开关被启动,迅速在克钦邦那个光怪陆离的圈子里蔓延。边境小镇的商贩、隐藏在丛林中的加工厂、甚至一些原本直接参与灰色交易的庄家,都开始习惯性地亮出印有“长江付”标识的二维码牌——这东西太好用了!安全,迅速,更重要的是,能把那些烫手的“土特产”换成国际上承认的绿票子(美元)或红票子(人民币),中间的KCB,不过是一串数字的过手。
“长江付”后台,一个名为“KCB结算通道”的端口流量指数级飙升,短短一个月达到了瘦猴儿口中那惊人的数字——月流水冲破10亿人民币。而江城出租车里的扫码设备,也仿佛被这股来自缅北的“妖风”吹动,使用率开始悄然爬升——那些原本不耐烦的司机们,发现一些操着西南口音的新乘客,上车就熟练地亮出手机扫码,动作麻利得很!
董天办公室里的绝密档案柜里,新增了一整套加密数据记录,那是雷宜雨“响应号召”实时共享的、极其详尽的资金流向图。这张图里,每一个KCB的兑换源头,每一个人民币的回流路径,都清晰得如同掌上观纹。这份数据,将成为某些人头上悬着的、尚未落下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雷宜雨听着瘦猴儿眉飞色舞地汇报着最新战果,眼神却越过办公室的墙壁,仿佛看见了更远的未来。支付场景的拓展,从来就不只有阳光大道。那些在规则边缘试探、最终被规则驯服的力量,有时也能成为破局的催化剂。窗外的工地上,塔吊的轰鸣声与电焊的火星交织,“支付产业园”的骨架正日益坚实。江城出租车里那些尚显生疏的扫码动作,与遥远的勐拉小镇上那一声声“滴”响,在这一刻,跨越千山万水,无声地汇入同一条奔涌向前的支付巨流之中。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