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有德露出惊讶之色:"客官有所不知,蓼蓝需发酵后才能显色。先将叶子浸泡、发酵,再加入石灰,才能析出靛青。"他舀起一勺液体,静置片刻后,上层渐渐浮现出蓝色沉淀。
更让陈峰惊奇的是印花工艺。工匠们用桐油浸泡过的油纸雕刻图案,覆盖在白布上,再刷上防染浆。"待染好色,洗去防染浆,图案就显出来了。"王有德展示着一块刚完成的蓝印花布,白色的花纹清雅别致。
参观完毕,陈峰却皱起了眉头。他发现古法染布虽有独到之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染制周期长,颜色易褪色,复杂图案难以实现。
回到王府,他立刻召集工匠和懂化学的书生,在府中后院搭建了简易实验室。"我要改良染布工艺。"陈峰指着从染坊带回的布料样本,"首先解决褪色问题。"
他尝试在染液中加入明矾、皂荚等固色剂,反复试验不同配比。又让人从山中采集各种植物,提炼新的色素。当他将从苏木中提取的红色素与明矾混合后,染出的布料经过十几次漂洗,颜色依然鲜艳如初。
在印花工艺上,陈峰借鉴前世的丝网印刷原理,让人用细竹丝编织成网,固定在木框上。将防染浆通过网孔刮印在布料上,不仅效率大大提高,还能印制出更精细的图案。
改良后的染布工艺正式在云锦染坊试行。当第一匹用新方法染制的布料出缸时,整个染坊都沸腾了。那布料色泽饱满,触感柔软,即便用力揉搓也不褪色。
"这...这简直是神技!"王有德摸着布料,激动得双手颤抖,"小人从业三十年,从未见过如此完美的染布!"
陈峰却并未满足。他命人绘制详细的工艺图谱,在染坊设立学徒班,亲自授课。又让工匠设计出可以同时染制多匹布料的大型染缸,用齿轮装置代替人工搅拌,效率提升数倍。
改良后的印花技术更是惊艳众人。工匠们用丝网印制出的花鸟鱼虫栩栩如生,甚至能呈现出渐变色彩。消息传开,各地商贾纷纷前来求购,云锦染坊的订单排到了半年之后。
随着新工艺的推广,开平镇的染布业蒸蒸日上。陈峰又推出"品牌"概念,命人在每匹布料上缝制绣着"开平染"的标签,成为品质的象征。
商队将这些精美的布料运往各地,甚至远销海外。洛国皇室听闻后,下旨将"开平染"列为贡品。昔日不起眼的染坊,如今已成为洛国最负盛名的工坊之一。
陈峰身着粗布短打,腰间别着竹制算盘,带着秦霜许诺踩着沾满露水的田埂巡查秋粮。稻穗低垂如金色波浪,他弯腰捻起一株稻穗,数着饱满的谷粒,眉头渐渐舒展。
嘿,这粮食看着真有成就感,陈峰突然感慨着。
"郡王,那边有片怪庄稼!"许诺突然指着远处的田垄。陈峰抬眼望去,丈许高的植株顶端顶着硕大的花盘,金黄花瓣在薄雾中若隐若现,密密麻麻的籽粒排列成规整的同心圆。他心头猛地一跳——这分明是前世常见的向日葵!
田主老周擦着汗跑来:"大人,这是去年西域商队留下的种子,说是'朝阳花',俺瞧它不占地力就种了些。"陈峰蹲下身,指尖拂过粗糙的花盘,干涩的籽粒簌簌作响。
“卧槽”这不是毛嗑吗?又叫瓜子。
瓜子在这个时代堪称天价,达官显贵以进口的胡瓜子待客,而眼前竟是成片的原生葵田!
三日后,王府后花园的暖房里,二十株向日葵幼苗在特制的陶盆中扎根。陈峰亲自调配腐殖土,用细筛筛去石子:"每日卯时、未时各浇一次水,水温要与室温相同。"他盯着花盘转向东方的幼苗,想起前世农技课上的知识,"切记,不可频繁搬动,它们会'迷路'。"
秦霜托着青瓷盘走进来,盘中是新收的葵籽:"郡王,这些籽粒如何处置?"陈峰拈起一粒,用牙齿咬开坚硬的外壳,露出饱满的果仁:"命厨房准备铁锅,我要试试炒制。"
当夜,膳房火光通明。陈峰挽起袖子,将粗盐倒入铁锅中翻炒至发红,再倒入葵籽。"火候最是关键!"他用长柄木铲不停翻动,噼啪声中,淡黄色的果仁渐渐泛起油光,浓郁的焦香弥漫整个院落。
试吃的铜盘摆在议事厅案头。狼头抓起一把葵籽,咬开时"咔嚓"声响格外清脆:"这东西看着不起眼,嚼起来竟比胡瓜子香十倍!"他腮帮子鼓鼓囊囊,伸手又抓了一把。
秦霜却蹙着眉仔细品尝:"咸味稍重,若加些蜜糖..."她话未说完,陈峰已命人取来桂花蜜。新炒的葵籽裹着琥珀色糖霜,在月光下晶莹剔透。许诺捻起一粒放入口中,眼睛瞬间亮了:"清甜酥脆,竟吃出了秋桂的香气!"
我是愿意吃原味的瓜子,那不一样,陈峰抓了一把磕了起来,陈峰又望着众人争相品尝的模样,心中已有计较。他铺开舆图,指尖划过西域商路:"传令下去,将葵种分发各州县,划出千亩良田专种。"他敲了敲案头的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