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途的百姓们听闻大梁军南下,纷纷走出家门,夹道观望。他们看到这支纪律严明、军容整齐的队伍,心中既有对战争的担忧,又隐隐期待着能迎来新的生活。一些百姓还自发地为大军送上水和干粮,表达着对他们的支持。
林冲骑着马走在队伍中间,心中思绪万千。他深知此次南下,将面临诸多挑战,但他坚信,凭借着麾下将士们的英勇无畏,以及大梁日益壮大的实力,定能推翻大宋,建立一个崭新的、公正的王朝。
此时的大宋,赵构在临安城的皇宫内,如热锅上的蚂蚁般来回踱步。他刚通过一系列阴谋手段谋权篡位,本以为终于登上了那至高之位,能尽享荣华,可没想到屁股还没坐热,就迎来了大梁军队封锁长江这等要命的消息。
他深知,如今自己的政权根基尚浅,朝堂上下人心惶惶,各方势力暗流涌动。军队更是一盘散沙,那些将领们心思各异,对他这个刚上位的皇帝也并非真心臣服。一旦大梁军队发动攻击,驻守长江防线的将士很可能因畏惧大梁军威,或是心怀异志,直接不战而降。
若是长江防线崩溃,大梁军队便能如猛虎下山般顺势直逼临安城。到那时,临安城将门户大开,毫无抵抗之力。自己费尽心机,甚至不惜背上篡位骂名夺得的皇位,顷刻间便会化为泡影。
想到此处,赵构额头上布满了豆大的汗珠,顺着脸颊滑落。他猛地停下脚步,冲着殿外大声喊道:“快,传朕旨意,宣众大臣即刻进宫商议对策!”
不多时,一众大臣神色匆匆地赶来。他们看着平日里高高在上,此刻却满脸焦虑的赶来,心中也都明白局势的严峻。大殿内气氛压抑,众人面面相觑,一时竟无人敢率先开口打破这令人窒息的沉默。
过了许久,无一大臣发言,秦桧见状,出班无奈说道:“陛下,如今局势危急,大梁军势大,硬拼恐非明智之举。不如先派使者前去求和,许以重利,拖延些时日,也好让我朝有时间整顿军备,稳固政权。”
赵构皱着眉头,沉思片刻。他心里清楚,求和不过是权宜之计,可眼下似乎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依爱卿之见,该许以何种重利?”赵构问道。
秦桧低头思索一番,说道:“不妨割让几座富庶的城池,再送上大量金银财宝,或许能让大梁暂缓进攻。”
赵构咬了咬牙,心中满是不甘。可若不如此,临安城危在旦夕。“好吧,此事就交由爱卿去办。务必挑选一位能言善辩之人,出使大梁,务必要让他们答应求和。”赵构无奈地说道。
秦桧领命退下,他心中想着该如何同大梁和谈。而其他大臣,仍旧是低头不发一语。
赵构见百官如此,心中颇为恼怒,可是此刻却不能再动他们,如今他踩着父兄的尸体登基,正是要表现他亲和一面,收拢人心的时候,若是再开杀戒,恐怕这些官员会直接离去了,届时他就真的是孤家寡人了。
“同大梁和谈是权宜之计,长江防线才是重中之重,何人愿去领军,抵抗大梁!”
赵构的话音一落,朝堂上终于有了动静,只见那被封为吴王的谢家家主,身着华丽朝服,不紧不慢地走出班列,先是恭敬地向赵构行了一礼,而后缓缓开口:“陛下,臣愿领军前往长江防线,定当竭尽全力,死守防线,不让大梁军踏入我大宋领土半步!”
赵构闻言,眼中闪过一丝惊喜与宽慰,连忙说道:“吴王肯挺身而出,实乃我大宋之幸!朕便将长江防线的军务全权交予吴王,望吴王不负朕望。所需的粮草、军械,朕定会全力支持。”
谢家家主再次行礼,沉稳说道:“陛下放心,臣定不辱使命。只是如今军情紧急,臣需即刻启程,还望陛下恩准。”
赵构点头应允:“好,吴王这便去吧。朕静候你的捷报。”
待谢家家主退下,赵构又将目光投向其他大臣,说道:“诸位爱卿,如今大敌当前,正是我大宋存亡之际,还望各位同心协力,共渡难关。无论是粮草调配、军械制造,还是安抚百姓,都需各司其职,不得有误。”
众大臣纷纷应诺,可赵构从他们的眼神中,却仍能看出几分敷衍与担忧。他心中明白,这些大臣大多是在观望局势,若不是自己身为皇帝,有着这一层威慑,恐怕他们早就作鸟兽散了。
秦桧领命后,回到府邸,便开始苦思冥想与大梁和谈的策略。他深知此次任务艰巨,大梁军队势如破竹,又岂会轻易答应和谈。但他也明白,这是自己在新帝面前表现的绝佳机会,若能成功和谈,自己在朝中的地位必将稳固且提升。
思索良久,秦桧觉得或许可以从大梁的长远利益入手,强调和谈对双方的好处,比如开放边境贸易,让大梁从中获取丰厚的经济利益。同时,他也打算利用大梁内部可能存在的矛盾,进行分化瓦解,让他们在是否和谈一事上产生分歧。
然而,秦桧心里也清楚,这些策略都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