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大人,切莫开此玩笑。皇兄归天,我悲痛万分,实在不敢有此僭越之想。况且,立储乃国之大事,岂可信口胡诌?”嘴上虽这般说着,可他心中却暗自窃喜,这突如其来的转机,或许能成为他登上皇位的关键。
三皇子赵训皱了皱眉头,心中对这突然出现的变故感到十分疑惑。他打量着那位官员,心中猜测此人究竟是何意图。“哼,仅凭你一人之言,便想定这皇位归属?未免太过儿戏。此事还需从长计议!”赵训冷哼一声说道。
支持其他皇子的官员们也纷纷附和,有人说道:“是啊,如此大事,怎能仅凭这一面之词就仓促决定。还是要慎重考虑,选出最能担当大任之人继承皇位。”
然而,赵构阵营的一些官员见此情形,立刻顺势说道:“既然有人亲眼所见皇上指了康王,这或许真是皇上的遗愿。我们不能违背皇上的意思啊!”
一时间,寝宫内的局势再次变得错综复杂起来。众人分成了几派,一派坚持认为大皇子乃嫡长子,理应继承皇位;一派则觉得仅凭有人称皇帝指了赵构就传位给他太过草率,需重新商议;还有一派开始倾向于相信皇帝有传位给赵构之意。各方争执不下,气氛愈发紧张,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即将在这小小的寝宫内爆发,而赵构,站在这风暴的中心,表面上依旧悲痛且谦逊,内心却在紧张地思索着如何利用这难得的机会,实现自己梦寐以求的皇位之梦。
眼见寝宫内众人争执不休,局面几近失控,李邦彦与王黼互相对视一眼,心领神会地站了出来。李邦彦素来以沉稳持重着称,此刻他面色严肃,猛地大喝一声:“够了!都给老夫住口!”这一声犹如洪钟般响亮,震得众人耳膜生疼,原本嘈杂混乱的寝宫瞬间安静了下来。
王黼紧接着上前一步,目光如电般扫过众人,怒斥道:“皇上刚刚驾崩,你们不思如何操办后事,稳固朝纲,却在此为了皇位争得面红耳赤,成何体统!这是置我大宋江山于何地?置天下百姓于何地?”
众人被二人这一番怒斥,皆面露羞愧之色,纷纷低下头去。但仍有几位心急的官员忍不住小声嘀咕:“可国不可一日无主啊,这皇位归属之事,总得有个定论。”
李邦彦微微皱眉,环视一周后,缓缓说道:“此事确实刻不容缓,但如此混乱争吵,又怎能得出公正的结果?依老夫之见,不如请太上皇暂掌朝政。太上皇阅历丰富,定能稳住当前局面。待诸事安定后,再从长计议何人承继大统,如此方为稳妥之举。”
王黼立刻点头附和:“左相所言极是。在这关键时刻,唯有太上皇出山,方能镇得住场面,让朝廷上下各司其职,不至于陷入混乱。”
大皇子赵煦心中虽有不甘,但此时也明白这或许是当下最好的解决办法,若继续争执下去,局面只会更加失控,对自己争夺皇位也并无益处。于是,他强压下心中的不满,说道:“左相、右相所言有理,一切就依二位大人的意思,还望太上皇能出山主持大局。”
三皇子赵训思索片刻,觉得在局势不明朗的情况下,让太上皇暂掌朝政,自己也还有机会谋划,便也点头同意:“既如此,便按二位大人的提议办吧。”
其他皇子及官员们见两大权臣意见一致,且大皇子和三皇子都已表态,也纷纷表示赞同。
赵构心中暗自思量,虽然没能趁乱直接谋取皇位,但让太上皇暂掌朝政,也为自己争取了更多时间去布局。只要在这段时间内,自己能做好充分准备,未必不能在后续的皇位争夺中胜出。想到此处,他也装出一副深明大义的模样,说道:“二位大人的提议甚好,一切以大局为重,还望太上皇能尽快出山,稳定我大宋局势。”
于是,众人在李邦彦和王黼的带领下,匆匆前往太上皇居所,恳请太上皇出山暂掌朝政,以平息这场因皇位继承问题引发的激烈纷争,而宋国的未来,在这重重迷雾中,又将走向何方,无人知晓。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