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都重生了谁还做演员啊 > 第398章 盘古堆——建成

第398章 盘古堆——建成(2/4)



    “A区二次复检通过,漏率优于10^-9 Pa·m/s标准,B区接头重新处理,正在进行48小时稳定性测试……”

    洛珞的回应总是简洁有力:

    “好,标准就是标准,一定要严格要求,我们不需要差不多。”

    他深知,任何微小的泄漏在未来的超高温度场和强辐射环境下,都将成为灾难性的阿喀琉斯之踵。

    但这还不够。

    真正的考验是“找漏”。

    氦质谱检漏仪被部署在杜瓦容器外壁上最重要的接缝、法兰接口和焊缝处。

    技术员们手持氦喷枪,小心翼翼地将微量的氦气“探针”喷洒在可疑位置。

    氦是宇宙中穿透性极强的惰性元素,若有任何比针眼还小千万倍的泄漏点,氦分子便会渗透进去。

    内部的氦质谱检漏仪核心探测器会立刻捕捉到这极其微弱的信号,发出尖锐的警报,并在屏幕上精确显示出泄漏点的位置坐标。

    每一次警报响起,都意味着一次失败的焊接或密封,需要立刻标注、记录、打磨、再焊接、再抽真空……两周的时间里,王世峰副总工程师几乎扎根在现场,向总设计师洛珞日复一日地汇报着这场“捕风捉影”战争的进展:

    “B7区法兰密封圈复检通过”、“主焊缝Q11段二次补焊后氦峰消失”、“整体静态真空维持度已稳定达标……”

    与此同时,超导磁体系统进入了最关键的预冷与调试阶段。

    环绕在杜瓦核心外围的,是——庞大的超导磁体系统。

    这些由特殊合金线材缠绕的巨型线圈,将在低温超导状态下产生强大而稳定的磁场,约束住聚变反应中高达上亿度的等离子体。

    此刻,它们正在进行启动前的关键预演——预冷与通电调试。

    巨型低温冷屏组件内部,液氦冷却回路如同血管般被激活,液氦在特制管道中奔流。

    低温传感器报告着每一个冷屏单元的温度稳定地向绝对零度靠拢。

    工程师们严密监控着温度梯度的变化,防止急剧的温度变化导致材料收缩不均产生不可逆的应力。

    冷却过程是缓慢而精确的,每一步都需要几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

    洛珞在主控中心的屏幕前,关注着代表磁体线圈状态的数据流:

    电阻是否完全归零?磁场梯度是否均匀?冷却剂流量是否精确匹配计算模型?

    任何一丝微小的异常波动都逃不过他那被【头脑风暴】赋能过的超强计算力和近乎直觉的物理感知。

    他深知,超导磁体一旦失超,不仅意味着磁场的瞬间崩溃,更可能因巨大的能量释放造成灾难性破坏。

    每一个数据的平稳过渡,都预示着这条个庞然大物正在安全、有效地苏醒。

    庞大且复杂的激光阵列系统,同样在进行着最精密的校准与能量通道联调。

    巨大的高功率激光束将从阵列的四面八方聚焦于杜瓦核心内的靶丸“龙睛”。

    高能激光束在模拟腔内往返穿梭,束斑稳定性、靶点聚焦精度、各子束路的同步延迟被调校到了皮秒量级。

    在恒温恒湿、尘埃粒子数严格控制的特殊洁净空间内,巨大的光学反射镜面光可鉴人,必须时刻保持洁净。

    任何一粒尘埃或指纹沾染,都可能在激光高功率照射下瞬间烧毁昂贵的光学元件,或导致光束偏移。

    机器人手臂和远程操控设备被广泛运用,以最大限度减少人员进入对环境的污染。

    激光系统正进行逐通道的能量校准与相位同步测试。

    低功率的测试光束沿着预定光路射出,借助精密的波前传感器和光束分析仪,反馈系统实时调整着每一面镜子微促动器的位置和角度。

    目标只有一个:确保未来点火时刻,来自不同路径、不同位置的数十束甚至更多的高能激光,能够以皮秒级的精度同步抵达靶丸的几何中心点,并在百万分之一秒内精准聚焦。

    这要求光束路径上的任何振动、热变形甚至重力的微小影响,都必须在实时闭环控制系统中被精确补偿。

    负责激光阵列的工程师在加密通讯线路上向洛珞报告:

    “主光路闭环调节完成,第17子束路波前畸变校正已完成。”

    洛珞的回复只有一个字:

    “好。”

    当月下旬,洛珞下达了首次全系统功能自检序列的指令,也是让整个盘古堆活起来的“神经系统”——中央控制系统。

    随着全系统功能自检指令的下达,一场静默的神经信号风暴席卷了整个装置。

    成千上万个遍布杜瓦、磁体、激光系统、辅助系统的传感器和执行器开始被轮番询问、激活、测试。

    压力、温度、流量、电压、电流、位移、真空度、光束参数……海量的数据如同潮水般涌入主控中心的超级计算机。

    自动化测试脚本执行着预设的数万条逻辑判断,模拟着启动、运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