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绍尊作为程牧昀的全权代表,依着早已拟好的名单,马不停蹄地展开了会面。
每一次交谈,他都凭借着精准的判断与得体的言辞,巧妙地撬动着对方的立场。
几番周旋下来,结果远超预期:名单上有八成的人明确流露出放弃与兰青译继续合作的意向,而这八成之中,又有六成直接表达了与梁绍尊合作的强烈意愿。
就在晋商尚未抵达新海城的这段时间里,梁绍尊仅凭一张能言善辩的嘴,便几乎瓦解了兰青译七成的合作伙伴网络,硬生生截断了对方的大半臂膀。
如此一来,兰青译彻底陷入了被动的困局,原本稳固的版图摇摇欲坠。
这本是程牧昀精心布下的一局,环环相扣,堪称万无一失,却被他以看似轻松的方式便瓦解了兰青译的攻势。
心高气傲的兰青译自然不肯就此认输,很快便有人发现,他悄然接触了东瀛人,双方在密室中密谈许久,没人知道他们究竟商议了些什么。
平静并未持续太久,几天后,东州军那边便出事了。
当时,东州军正在新海城附近的码头执行例行检查。
这本是再寻常不过的流程,毕竟港口一直由东州军驻守,所有进出货物都需经过他们的严格查验,按理说只要按章办事,绝不会有意外。
可偏偏就在这时,一队运送货物的东瀛人出现在了检查点。
蹊跷的是,这队东瀛人紧紧捂着装载货物的箱子,死活不让检查人员靠近。
面对盘问,他们更是支支吾吾,半天说不出一句整话,连必备的通行证也迟迟拿不出来。
不仅如此,他们的态度还极其蛮横无礼,硬生生挡住了后面等待检查的队伍,引得怨声一片。
无奈之下,东州军只能按规将这队东瀛人的货物暂时扣下。
可谁也没料到,这一扣竟成了导火索——东瀛人见状,竟直接拔枪相向。
东州军将士自然也不甘示弱,瞬间持枪戒备。
双方剑拔弩张,冲突一触即发,很快便在堆满商队货物的码头上展开了激烈的火拼。
混乱中,码头上的许多货物被损毁殆尽,更有不少路过的无辜百姓被流弹波及,或是在推搡中受伤,场面一片狼藉。
这场冲突很快被定性为恶性事件。
而就在事件发生后的短短时间里,各大报社的头条便被相关新闻占据,只是报道的风向却格外诡异——几乎所有文章都将矛头指向东州军,渲染他们恃强凌弱、伤害无辜百姓的“暴行”。
字里行间,更是处处影射程牧昀管束下属不力,任由手下人戕害百姓、目中无人、无法无天。
一时间,各种负面言论如潮水般涌来,铺天盖地,将程牧昀推上了风口浪尖。
这些铺天盖地的消息,来得蹊跷又迅猛,仿佛是早就编辑排版好,只等着某个信号一到便集体倾泻而出。
程牧昀这边还在紧锣密鼓地追查码头冲突的来龙去脉,试图厘清每一个细节,各大报社却已经将事件的“详情”公之于众,连一些看似隐秘的对话、场景都描述得有鼻子有眼,精准地踩在了煽动舆论的节点上。
这拙劣的伎俩,哪怕是闭着眼睛的人,都能嗅出其中的刻意——这哪里是什么意外冲突,分明就是东瀛人精心编排的一出戏,所有的矛头都直指程牧昀,每一个环节都像是对着他量身定做。
而这出戏,恰恰给了兰青译最需要的东西。
此前,他指使散布的那些针对东州军和程牧昀的假新闻,即便传得再沸沸扬扬,终究是捕风捉影,缺乏实打实的“凭据”,根本无法给程牧昀定下任何罪名。
可现在不一样了,码头之上,十几条无辜的人命横陈,鲜血淋漓,这是铁打的事实,是看得见摸得着的“证据”,更是兰青译梦寐以求的、足以给程牧昀定罪的“铁证”。
程牧昀何等敏锐,瞬间便看穿了这盘环环相扣的棋局,可事已至此,纵然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也为时已晚。
没过多久,兰青译便带着南京政府的人,浩浩荡荡地闯到了东州军的军营门口,身后还跟着一大群扛着相机、拿着纸笔的记者,阵仗之大,仿佛不是来查案,而是来宣判。
明眼人都看得一清二楚,这哪里是什么“代表政府查明案件”,兰青译那副胜券在握的神情,那不容置喙的姿态,分明就是带着“尚方宝剑”来的——来给程牧昀定罪,来将他彻底钉死在这桩“恶性事件”上。
东州军的军营里,气氛早已紧绷到了极点。
几乎每一名士兵的枪都已悄然上膛,冰冷的枪口隐在暗处,只待程牧昀一声令下,便会毫不犹豫地指向来犯之人。
但程牧昀心里清楚,在彻底摸清兰青译此行的真实目的之前,任何轻举妄动都可能落入对方设好的圈套,他必须沉住气。
程牧昀的办公室内,气氛相对平静,却暗藏汹涌。他带着几名得力副官,面色沉静地接待了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