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秦:我竟是始皇长公子 > 第79章 以攻心为主

第79章 以攻心为主(1/3)

    祖龙忽然开口,“这份捷报可是王翦、桓漪与赵迟三人联名奏报?”

    尉缭顿时醒悟:“难道是赵迟发挥了关键作用?”

    他立即想到,除此别无他因。

    待尉缭回神,殿中其他大臣亦默默思索。

    “赵迟是否也出兵代地了?李牧是否已被他击败?”

    众人满是疑惑。

    “绝不可能是赵迟,若是他所为,此次灭赵之后,他的权势又将扩大到何种地步?若他推荐韩非,韩非岂非也要入咸阳?”

    李思内心不安,只盼战果并非赵迟所为。

    “赵迟?”

    祖龙迅速反应。

    随即,他目光灼灼,语气威严地说:“速呈捷报。”

    “遵命。”

    赵高立刻快步下阶,双手接过捷报,迅速返回祖龙身旁递上。

    祖龙迫不及待地展开捷报,略扫一眼,嘴角浮现一丝兴奋笑意。

    “果然如此。”

    “唯有赵迟不会令我失望。”

    祖龙放声赞叹。

    听到祖龙之言,群臣齐齐抬头,满脸震惊。

    “竟是赵迟。”

    “他是如何破解代地之困的?”

    众臣满是疑惑地仰望,充满好奇。

    尉缭,这位擅长运筹帷幄的谋士,所言之事几乎无解。

    尽管他未能解开秦帝国之困,却让赵迟成功做到。

    于是,尉缭坐立难安。

    他忙起身,高声问:“敢问大王,赵迟是如何化解代地之困的?”

    “尉卿,此事让你意想不到吧?”

    祖龙目光含笑,语带兴奋。

    “恳请大王明示。”

    尉缭此时万分焦虑,反复推敲仍不解赵迟之法。

    祖龙轻笑一声,说:“代地由李牧率十万大军严密防守,你所言不错,仅从表面看,强攻似是唯一途径,但这定会让我国元气大伤,兵力大幅削弱。”

    “强攻虽可行,赵迟却另辟蹊径。”

    “当王翦与桓漪久攻不克之际,赵迟被邀北上代地。”

    “最终,赵迟选择以军威为辅,以攻心为主。”

    赵迟成功游说李牧,使其归顺大秦,代地由此平定,赵国渐趋覆灭。

    祖龙的话音刚落,震惊全场。

    “李牧率十万精锐归降,这怎么可能?”

    廷臣们议论纷纷。

    “赵迟究竟如何说服李牧?”

    祖龙自信回应:“李牧虽忠,却亦是华夏子民。

    赵迟以同宗之情、将士性命为由,令其折服。”

    此战让两位老将束手无策的局面迎刃而解,赵迟功不可没。

    尉缭深思后叹服,认为赵迟为秦帝国带来的不仅是兵力,更是战略眼光。

    李牧虽属赵国,却更重民族大义。

    他深知异族对华夏的觊觎,不愿同胞自毁长城。

    最终,赵迟以情动人,成功劝降。

    “代地定,赵国亡,我秦之盛势愈加巩固。”

    满朝文武齐贺,士气高昂。

    大秦取得如此辉煌成就,不仅令赵迟深感荣耀,也让百官倍觉自豪。

    即便有人心存疑虑,此刻又有谁敢出言反对?

    此刻,祖龙龙颜大悦,更无人敢对赵迟妄加非议。

    ……

    赵迟再创奇功,满朝文武无不钦佩。

    短短数年间,年仅二十的赵迟屡助秦帝国建功,且每战均关乎国家根本利益。

    赵迟战无不胜,堪称常胜将军。

    即便祖龙公布代地之战捷报,群臣依旧难以置信,许久才回过神来。

    秦王政道:“李牧此次投降,使我国免战火之灾,也避免了伤亡,此乃大功。”

    “赵迟承诺,李牧归降后仍将统率十万大军,镇守代地北境。”

    秦王补充道。

    群臣齐声祝贺,无人异议。

    毕竟,李牧原为赵国名将,曾让两员秦军上将败退,足见其军事才华。

    他为族人投降,尽显忠义,继续统领大军既能安定代地,也能让十万将士安心,彰显了秦王的宽宏大度。

    蒙毅起身奏报:“赵迟功勋卓着,此次灭赵之举,他功不可没,应居首功。”

    秦王许诺:“待赵迟返咸阳,必有厚赏。”

    虽未谋面,秦王对赵迟的赫赫战绩充满期待。

    祖龙大胆启用未曾谋面的臣子,此举展现了无与伦比的胆识。

    王绾起身禀告:“大王,赵迟虽已封为上将,但麾下兵力不过十余万,尚未构建稳固的大营。

    平定赵国后,需考量他在何处安营扎寨。”

    祖龙沉思片刻,点头赞同。

    蒙毅随即提议道:“赵人秉性刚强不易驾驭,赵迟曾治理韩地且经验丰富,若由其掌管赵地军务,必能胜任。

    在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