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不能正经点?”小灵轻推他一下,假装生气地说。
“我可太正经了。”阿飞一脸无辜,摊开双手,“这可是国际项目,得有传播力,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的工作。”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双方达成新方案:音乐曲库融合中西经典,由居民自主点播,满足不同居民的喜好;播放时间按社区活动节奏灵活调整,更好地融入居民的日常生活;数据采集则采用双轨并行——国际团队跑标准模型,用严谨的科学方法获取数据;本地团队做人文反馈追踪,关注居民的情感体验和实际感受。
两周后,第一份联合报告出炉。当大家围坐在一起,看着报告上的数据时,都忍不住露出了惊喜的表情。数据显示,试点组居民情绪稳定性提升41%,设备佩戴依从率从58%跃至89%,甚至有三位长期拒绝异能监测的老人主动申请贴片,理由是“听着《茉莉花》睡觉,梦里都踏实”。那三位老人以前总是觉得设备戴着不舒服,对监测也有些抵触,但这次却因为音乐疗法的效果而改变了态度。
林澜在视频会议上看完报告,沉默了几秒,忽然说:“总部想把这份数据提交给‘全球异能应用峰会’,这是一个国际性的盛会,能让我们的研究成果得到更广泛的关注。”
“哪个峰会?”陈风问,他的眼神里透露出一丝期待。
“日内瓦那个。”她顿了顿,语气变得更加郑重,“你们的名字,会出现在主论坛的案例分享环节,这可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办公室瞬间炸了,大家欢呼雀跃起来。“我们上国际舞台了?!”阿飞一蹦三尺高,差点撞翻旁边的打印机,那打印机摇晃了几下,又稳稳地停住了。
小灵捂着嘴,眼睛亮得像夏夜的萤火虫,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也太酷了,我们的努力终于要被更多人看到了。”
“得加钱。”陈风却突然说,他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
全员一愣,都疑惑地看着他,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不是。”他咧嘴一笑,眼神里透着自信,“得加设备。既然要亮相,就得亮得漂亮。我建议把‘中秋月圆计划’做成完整项目,配上纪录片,直接当压轴案例甩出去,让全世界都看到我们的成果。”
“纪录片?”小灵眼睛更亮了,她的眼神里充满了期待,“我可以跟拍居民的真实反应,配上口述故事,这样比干巴巴的数据更能打动人。每个居民都有自己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一定会很精彩。”
“你这是要拍《贴片人生》?”阿飞坏笑,他的脑子里又开始冒出一些稀奇古怪的想法。
“比你《论透皮仪的十八种非正经用法》高级多了。”小灵白他一眼,脸上却带着笑意。
国际团队很快响应。林澜不仅批准了纪录片拍摄,还协调总部派出一支小型摄制组,同时邀请三位国际异能研究专家来实地考察。
考察日当天,社区中心热闹得像过节。居民们穿着整齐的衣服,脸上洋溢着热情的笑容,迎接专家们的到来。专家们戴着耳机,一边听讲解一边翻资料,眼睛里透露出专注和好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听完张婉介绍“音乐疗法与家庭情感共振”的案例,突然摘下眼镜,揉了揉眼角,他的眼神里满是感慨。
“我在瑞士做了三十年数据模型。”他声音低沉,仿佛陷入了回忆,“可从没人告诉我,一首老歌能让一对吵架三十年的夫妻,重新牵手散步。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是人心的力量。”
另一位专家盯着居民手绘的“情绪日记”,上面画着笑脸、乌云、还有跳舞的小人,那些简单而生动的图画仿佛在诉说着居民们的喜怒哀乐。他忍不住问:“这些真的能作为研究依据?感觉太随意了。”
“当然。”小灵指着一页画着月亮和饺子的日记,眼神里充满了敬意,“这是张奶奶的。她说那天全家团圆,她贴着贴片听《月亮代表我的心》,心跳特别稳。她说,‘心定了,异能就不乱飘’。这就是我们项目最真实的效果,这些情绪日记是最直接、最真实的反馈。”
专家们沉默良久,最后那位老教授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字:“技术可以复制,但人心不可建模。”他的字迹工整而有力,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深刻的道理。
消息传开后,质疑声也来了。某国际论坛上,一位知名异能学者发文质疑:“这种‘温情路线’只是短期心理安慰,缺乏长期可复制性,不应作为主流研究方向。我们做科研,需要的是严谨的数据和可推广的方法。”
陈风看了文章,转手就发到协调会群聊:“有人觉得咱们是过家家,觉得我们的方法不够科学。”
阿飞秒回:“那咱们就玩个大的,用事实说话,让那些质疑的人闭嘴。”
他们决定把“中秋月圆计划”提前上线,并向全社区开放报名。同时,联合国际团队发布一份长达三十页的对照研究报告,附带居民访谈视频、生理数据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