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员点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赞许的神情:“我已经申请调阅他们近三年的项目档案,重点看伦理审查流程和事故处理记录。另外,他们的中国区联络人今天下午会来,面谈。”他的声音沉稳而专业,仿佛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面谈?”小灵有点紧张,她的双手不自觉地握紧,眼神中流露出一丝慌乱。“我们要准备什么?”她的声音有些颤抖,仿佛在面对一场未知的挑战。
“真实。”陈风站起身,走到窗前,缓缓拉开窗帘,阳光瞬间涌进会议室,照亮了每一个角落。“让他们看看我们这儿是什么样——没有高科技玻璃墙,没有穿白大褂的博士,只有一群想让人少点焦虑的普通人。”他的声音在阳光下回荡,充满了真诚和力量。
下午两点,一辆低调的银色商务车缓缓停在社区中心外。车门打开,走下来一个穿浅灰西装的女人,三十出头,戴着一副精致的无框眼镜,手里拎着一个极简风格的公文包。她没有走正门,而是先绕到活动区外围,静静地看了五分钟居民做情绪测试。她的眼神专注而认真,仿佛在观察着每一个细节。
“观察力不错。”专员低声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赞赏。
女人自我介绍叫林澜,是该组织中国区项目协调人。她说话节奏平稳,用词精准,每一个字都仿佛经过精心雕琢,像在读一份精心校对的报告。
“我们关注你们三个月了。”她开门见山,没有丝毫的拐弯抹角。“从第一次免费试用活动开始。你们的治愈率波动极小,副作用可控,最关键的是——”她看向小灵,眼神中带着一丝欣赏。“执行者没有居高临下的姿态。”
小灵愣了愣,她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晕:“我只是……不想有人和我当初一样,病了都不敢说。”她的声音有些哽咽,眼神中流露出对过去的感慨。
林澜点头:“这正是我们想找的伙伴。技术可以复制,但温度不行。”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仿佛在传递着一种信念。
陈风递上一杯茶,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散发出淡淡的清香:“你们的理念是什么?”
“效率优先,安全兜底。”林澜答得干脆,她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种自信和果断。“我们相信异能可以像疫苗一样普及,但必须经过千次模拟和伦理评估。”
“听起来很严谨。”陈风笑了笑,那笑容中带着一丝调侃。“但你们在柏林那个项目,失忆的七个人,后来怎么样了?”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质疑,仿佛在试探着对方的底线。
林澜的表情没变,但指尖在杯沿停顿了一瞬,这一细微的动作被陈风敏锐地捕捉到了:“全部康复,补偿到位,项目已叫停。我们内部复盘了十二轮,现在所有神经干预类试点,必须加入双盲对照组。”她的声音依然平静,但语气中却透露出一丝严肃和认真。
“挺负责。”阿飞插嘴,他的眼神中带着一丝敬佩。“那你们打算怎么‘协同’我们?”他的身体微微前倾,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第一阶段,技术互助。”林澜打开平板,屏幕上显示出一系列复杂的图表和数据。“我们可以提供高精度透皮仪,帮你们测试新配方的吸收曲线;你们提供临床反馈,优化我们的模型。第二阶段,如果顺利,联合申报跨国试点。”她的手指在屏幕上滑动,详细地介绍着合作方案。
“没提资金?”专员问,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谨慎。
“初期不涉及资金往来。”林澜坦然道,她的眼神清澈而明亮。“我们更看重数据共建。当然,后续若产生专利,收益按贡献分配。”她的声音清晰而有力,仿佛在向大家展示着合作的诚意。
会议室再次安静。每个人都在心里算着那笔看不见的账,权衡着合作的利弊。陈风的手指轻轻敲打着桌面,眼神中闪烁着思考的光芒。
“我有个条件。”陈风忽然说,他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请讲。”林澜微微抬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期待。
“所有合作数据,必须以我们这边的命名体系为准。比如情绪稳定贴,代号‘安心一号’,不能改成‘GC - 7’之类的冷冰冰代码。”陈风的眼神坚定而执着,仿佛在守护着一份珍贵的遗产。
林澜笑了,那笑容如同春日里的花朵般灿烂:“可以。命名权,归原创者。”她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理解和尊重。
“还有。”小灵抬起头,她的眼神中带着一丝倔强。“如果未来推广,必须注明‘由社区团队研发’,不能只写你们的名字。”她的声音虽然不大,但却充满了力量。
“当然。”林澜合上平板,她的眼神中透露出真诚。“尊重原创,是合作的底线。”
谈话结束时,夕阳正把会议室染成暖橘色。林澜起身告辞,她走到门口又停下,回头看着大家:“你们和别的团队不一样。”她说,眼神中充满了欣赏。“他们总想证明自己多厉害,而你们……只想让事情变得更好一点。”她的声音在夕阳的余晖中回荡,温暖而动人。
门关上后,阿飞瘫在椅子上,长舒了一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