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为华夏打江山 > 第223章 雁门告急

第223章 雁门告急(1/2)

    巴州,锦城,节度使衙门。

    秋雨淅沥,檐下的铜铃在风中轻响,清脆的声响被雨声裹挟,显得格外孤寂。夏淮安伏案批阅公文,烛火摇曳,映得他那拧起的眉头愈发深刻。窗外雨丝如幕,将锦城的轮廓晕染得模糊不清。

    忽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踏碎了衙门的宁静。那马蹄声如鼓点般密集,夹杂着泥水飞溅的声响,显然来者不顾风雨,疾驰而至。

    “报——!”

    一名满身泥水的传令兵冲进大堂,单膝跪地时,铠甲上的雨水“哗啦”洒落,在青砖地上汇成一片水洼。他双手高举一封火漆密信,指节因用力而发白:“雁门关八百里加急!牛总兵亲笔求援!”

    夏淮安眉头一皱,接过密信。火漆上赫然印着雁门关总兵的虎头印,信封已被雨水浸透,边缘微微卷曲,触手冰凉。他指尖一挑,火漆“啪”地碎裂,信纸展开时散发出一股淡淡的血腥气。字迹潦草而急促,墨迹晕染处像是被水渍浸过,或许是雨水,或许是写信人的汗水。

    “东家明鉴:

    三日前北狄三万铁骑突然犯境,属下率五万军士于雁门关死守,幸得借东家所赠天雷之威,退敌三次!然朝廷补给已断月余,催问之下,兵部推诿,户部克扣,杳无音讯!

    如今关内存粮仅支十日,箭矢不足三万,天雷已用尽,伤兵无药可医。若再无援手,雁门关必破!届时北狄长驱直入,中原百姓将遭涂炭!

    剑门关一别时,东家曾言,若雁门关告急,可向巴州求援。如今雁门关已到生死存亡之秋,而朝廷援军不见踪迹,属下相求:盼速调粮草十万石、箭矢二十万支、伤药百箱驰援!若能借调天雷百枚,更可震慑敌胆!

    属下牛行远 血书

    大乾景和十三年八月初二。”

    信纸末尾,赫然印着半个血指印!

    夏淮安猛地拍案而起,信纸在他手中簌簌作响:“朝廷竟敢断边关补给?!这是要自毁长城吗?!”

    他大步走向军事沙盘,手指重重按在雁门关的位置上,向周主簿说道:“传令——即刻召开军事会议!”

    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堂内回荡,烛火剧烈摇晃,映得他眼中寒光凛冽。

    一刻钟后,节度使衙门议事厅内灯火通明。查中萍、沈纨音、查中高、李山林、杨铁山、王清芷等华夏军事委员会核心成员齐聚一堂,神色凝重。

    夏淮安将求援信传阅众人,沉声道:“牛行远本是巴州总兵,之后被一道圣旨调往雁门关。当初我们平了闯军,让他将功抵过,保住了一家老小。他有意率府兵投奔我华夏,被我拒绝。后来他接受圣旨,去雁门关把守要塞,也是我的主意。”

    他的指尖划过沙盘上蜿蜒的雁门山脉,停在那道狭窄的关隘前:“当时我曾说,雁门关乃十八州北方要塞,关系重大,若朝廷无能守不住,可向巴州求援。今日他的求援信送来了,可想而知,雁门关已到绝境。”

    烛光映照下,沙盘上的关隘显得格外脆弱。夏淮安的目光扫过众人:“北狄此次来势汹汹,却只派了三万铁骑,不合常理!”

    周主簿点点头,说道:“不错!北狄来犯,虽然不是什么稀奇事,但亦有规律可循。一般来说,北狄通常在秋收之后入侵,目的就是为了抢掠粮草,回到草原,安然过冬。如今北方秋收还有两个月,北狄这么早来侵犯,属实诡异。”

    夏淮安沉吟道:“老周言之有理。近年来,北狄兵强马壮,号称二十万铁骑,虽然是虚数,但实际也是有十多万。”

    “如果北狄想一鼓作气攻占大乾领土,至少也要派十万八万大军,这次只派了三万铁骑,明显志不在夺取天下。”

    “不想打天下,又要派兵攻城,必有所图。如果不是为了秋收劫掠,那又是为何?实在古怪!”

    众人看着沙盘推演,越想越觉得古怪。雁门关和剑门关一样,都是关隘要塞,易守难攻。只要雁门关守军准备充足,三万铁骑攻城,其实很难攻下。就算真的强攻得手,自己也是损失惨重,再无力攻入中原腹地。

    而根据牛总兵的求援信,偏偏此时雁门关的粮草和武器补给断了,若是朝廷再不及时增援,雁门关还真的会被北狄攻破!

    北狄军队最大的优势就是机动性强,三万轻骑兵冲入中原腹地,足以劫掠几座富裕城池,然后趁着大乾大军来不及支援围剿之际,就全身而退,回到草原。

    “东家,”周主簿将自己的推测说出:“属下认为,北狄此时出兵三万铁骑,如果不是脑子烧坏了,就是和朝廷内外勾结!”

    “他们很可能与朝廷官员串通一气,知道朝廷内应会在此时突然断了雁门关的粮草军备,让雁门关孤立无援!这样一来,北狄就能以很小的代价攻破雁门关,并长驱直入,劫掠一番再全身而退!”

    “这么说来,竟有大乾朝廷官员,与外敌北狄勾结!”夏淮安眉头紧皱。

    虽然这个结论令人震惊,但仔细想来,竟然是可能性最大的一种情况。

    大乾朝廷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