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我为华夏打江山 > 第189章 腊八来信

第189章 腊八来信(2/2)

。幸亏华夏军经验丰富,哨兵及时发现,黑影仓皇逃窜,却被埋伏的士兵擒获三人。审讯之下,这些人招供是当地地痞流氓,受本地米行指使,意图烧毁粮车,逼灾民高价购粮。

    王清芷在信中解释,当地米行背后的东家,也与赵德明有关,乃是官商勾结,想从百姓口袋中榨干最后一点价值。

    面对官府刁难和乡绅阻挠,王清芷并未硬碰硬,而是另辟蹊径。她下令在灾民中张贴告示:

    “巴州招募劳工,日酬二斤粮,包食宿,愿者速至城东营地报名!”

    起初,灾民们半信半疑,但饥饿终究战胜了恐惧。短短三日,数千灾民涌向华夏军营地。王清芷将他们编成队伍,派华夏军护送他们前往巴州务工。名义上是“雇佣”,实则是变相赈灾——灾民们不仅得到了粮食,更有了活路。

    而那些造谣的乡绅很快发现,他们的佃户、长工纷纷逃往巴州,田无人耕,铺无人开,这才慌了神。赵德明急忙派人交涉,要求王清芷停止“挖人”,她却淡然回应:“楚州若愿开仓放粮,我自当撤走;若不能,便请尊重百姓选择。”

    王清芷深知,面对谣言,辩解只会越描越黑。她索性不去争辩,而是让事实说话。灾民们到了巴州后,发现那里不仅有饭吃,还有工钱拿,更可送子女入学。消息传回楚州,百姓们纷纷醒悟:“原来巴州真是救人的!”

    至于那些意欲纵火烧粮的地痞,王清芷将他们的供词公之于众,并押送官府审判。然而,赵德明与米行东家沆瀣一气,最终以“诬告”为由,将地痞轻判了事。但楚州百姓们看在眼里,心中自有评判。

    王清芷在信的结尾写道:

    “东家,楚州官绅腐朽至此,百姓苦不堪言。我们虽未能直接赈灾,却以‘雇佣’之名,救下万余人。然如今楚州灾民百万,我等营救之力有限,只是杯水车薪。”

    夏淮安读完信,缓缓合上,眼中闪过一丝冷意。思索片刻后,他提笔写下回信:

    清芷同志:

    展信如晤。

    楚州赈灾之事,我已详阅来信。你临危不乱,以工代赈,既解灾民之困,又为巴州招揽劳力,更以事实破除谣言,可谓一举三得!此等机变与担当,正是我华夏团所需之才。

    你做得极好!面对官府刁难,不与其正面冲突,而是另辟蹊径,以雇佣之名行赈济之实;面对谣言,不急于辩驳,而是让百姓亲眼见证巴州之实,此乃上策。民心如水,堵不如疏。待百姓口口相传,巴州之政自会如春风化雨,润泽四方。届时,纵有官吏阻拦,也难挡百姓奔赴之心。

    然楚州官绅勾结,手段阴狠,你需加倍警惕。当地官员若见民心浮动,恐会与豪强地痞勾结,或暗中迫害投奔巴州之民,或散布流言中伤我军。你可暗中联络当地贫苦百姓与正直士绅,结成暗线,互通消息。若遇紧急之事,可派精锐小队接应,务必保全百姓性命。

    另,楚州之事不必急于一时。眼下以宣传为主,多派识字之人潜入市井,宣讲巴州“人人有工作、家家吃饱饭”的安居乐业之政。待民心思变,便是水到渠成之日。

    你孤身在外,肩负重任,务必保重。若有难处,随时传信。记住:华夏军永远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夏淮安手书。

    腊月初八于锦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