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法会的第二日清晨,天色初明,放生超度之仪拉开帷幕。早有仆人依照吩咐,准备了诸多适合本地环境放生的生物,有灵动的鱼类、轻盈的鸟类等,皆盛放在精致的笼筐之中。那笼筐用竹子精心编制而成,上面还刻着一些吉祥的图案。僧众们围绕这些生物,整齐排列,开始念诵专门的放生经文:“若有众生,得闻我名,志心信乐,求度苦厄,我当拔济,令无众恼,脱诸苦难……”那经文之声,整齐而庄重,仿佛带着无尽的慈悲与智慧,在空中盘旋回荡。高僧手持净水,为这些生物一一授三皈依,祈愿它们听闻佛法,种下善根,脱离轮回之苦。
仪式完毕,贾玉澜带领部分仆人,小心翼翼地将笼筐搬至附近的河流与山林之地。到达放生地点后,贾玉澜神色凝重,亲自打开鸟笼,放飞笼中的鸟儿。但见鸟儿们扑腾着翅膀,欢快地飞向天空,在空中盘旋片刻后,消失在远方。那鸟儿展翅高飞的瞬间,贾玉澜仿佛看到了外祖母的灵魂得到解脱,向着光明之处飞去。
他的眼中闪烁着一丝欣慰的泪光。与此同时,其他仆人也将一尾尾鱼儿轻轻放入河中,鱼儿们摆动着尾巴,迅速游向水底,消失在波光粼粼的河水中。放生过程中,众人皆保持安静、庄重,心中默念着对贾敏的追思以及希望她早日超脱的祈愿。此放生之举,既体现了佛教的慈悲精神,亦是将放生的功德回向给贾敏,期望能助力她超脱轮回,往生善处。
法会行至尾声,又安排了诵经回向仪式。僧众们再次整齐排列,集体诵读《阿弥陀经》。那诵经之声,整齐划一,如洪钟般响彻在法会现场,声声入耳,震撼心灵。经文的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无尽的慈悲与愿力,在空中盘旋回荡。诵读完毕,主法高僧神情庄重,双手合十,开始宣读回向文:“愿以此法会诵经、拜忏、供灯、放生等诸般功德,悉皆回向给贾门已故之贾敏氏。祈愿她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永离诸苦,得大自在。”高僧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一字一句,仿佛将众人对贾敏的美好祈愿,清晰地传递到了另一个世界。在场众人皆闭目聆听,心中默默随喜,期望这份功德能真正惠及贾敏,让她在天之灵得以安息。
这场追思法会,一直做了三天三夜。在这期间,荣国府内一片寂静,众人皆被这庄重的氛围所感染,行事说话都轻手轻脚,生怕惊扰了这场神圣的仪式。林黛玉、贾宝玉夫妻二人始终坚守在法会现场,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疲惫,但眼神中的坚定从未改变。林黛玉的脸色略显苍白,黑眼圈愈发明显,但她依旧挺直着腰板,守护着这场法会。
贾宝玉则时不时地为林黛玉递上一杯热茶,关切地看着她,眼神中满是心疼与担忧,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林妹妹,切莫累坏了自己。”贾玉澜也陪伴在父母身边,他看着父母的坚持,心中对祖母的思念也愈发浓烈,同时对父母的孝道深感敬佩。他身着一件深蓝色的长袍,系着黑色的腰带,站得笔直,眼神中透着一股坚定与沉稳,仿佛在心底暗暗发誓,定要传承这份孝道与善念。
王熙凤与贾琏也时常前来,王熙凤虽平日里精明能干,此刻也收起了往日的锋芒,神色中满是肃穆与关切。她身着一件深紫色的旗袍,上面绣着金色的牡丹,显得雍容华贵。她时不时地安排丫鬟婆子给法会现场送来茶水点心,照顾着众人的饮食起居。她指挥着丫鬟婆子们,动作利落,眼神中透露出一丝关切与担忧,嘴里还念叨着:“可别慢待了各位高僧和太太、爷儿们、姑娘们。”贾琏则在一旁协助维持秩序,确保法会的顺利进行。他身着一件灰色的长衫,头戴黑色的帽子,神色庄重,认真地巡视着四周,每一个角落都不放过,一旦发现有任何不妥之处,便立刻上前处理。
三日后,法会方才完毕。此时的天空,晨光熹微,一缕金色的阳光穿透云层,洒在荣国府的每一个角落,仿佛给这场漫长的追思画上了一个温暖的句号。林黛玉的脸上虽带着疲惫,但眼中的悲痛似乎减轻了几分,她深知,这场法会是她对母亲思念的寄托,也是对母亲在天之灵的告慰。
众人回到潇湘馆,馆内烛火依旧摇曳,只是此刻的氛围多了几分宁静与祥和。黛玉坐在榻上,宝玉在一旁贴心地为她倒了一杯热茶,轻声说道:“林妹妹,这三日三夜,你辛苦了。姑母大人在天有灵,定会感受到你的孝心。”他的声音温柔而低沉,仿佛生怕惊扰了这难得的宁静。黛玉微微点头,接过茶杯,轻抿一口,说道:“宝哥哥,母亲生我养我,未等我尽孝,便早早离去,每念及此,我心中便如刀绞一般。这场法会,算是我对母亲的一点心意。”她的声音略带沙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欣慰与释然,仿佛多年来积压在心中的悲痛,随着这场法会,也渐渐消散了一些。
贾玉澜走到父母跟前,恭敬地说道:“父亲,母亲,外祖母一生善良,定会在天堂安息。如今法会圆满,母亲也该保重身体,莫要再过度悲伤。”他微微鞠躬,眼神中满是关切,那关切的目光中,既有对母亲身体的担忧,也有对家庭和睦的期许。
王熙凤笑着说道:“是啊,林妹妹,你看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