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宝钗此诗描绘出一幅生动的秋日采菱图,充满生活气息,又不失诗意。从采菱女的歌声,到盘中菱角,层层递进,将秋之果蔬的韵味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后,众人也纷纷呈上自己的诗作。宝玉的诗,辞藻华丽,将秋日葡萄的晶莹剔透描绘得宛如眼前;探春的诗,则大气磅礴,从秋日的石榴联想到家族的繁荣,寓意深刻;贾兰的诗,虽略显稚嫩,但胜在清新自然,将秋日柿子的憨态写得十分有趣。
众人正相互品评诗作时,忽然听到一阵清脆的笑声由远及近。原来是王熙凤带着平儿来了。王熙凤一身华服,光彩照人,未进藕香榭便笑道:“哟,我老远就听见你们这儿热闹非凡,可不能少了我。” 众人忙起身相迎。
李纨打趣道:“凤丫头,你平日里忙得脚不沾地,今儿怎么有空来凑这诗社的热闹?”王熙凤笑着摆摆手,说道:“我虽是个大老粗,不懂什么诗词歌赋,但也知道你们今儿个在这儿雅聚,就忍不住来瞧瞧。再说了,这诗社也是府里的一桩盛事,我怎能不来捧个场?” 说着,她拉过一把椅子坐下,拿起一块点心吃了起来。
平儿则乖巧地站在王熙凤身后,眼睛好奇地看着众人的诗作。王熙凤看了看四周,说道:“你们这诗作得都这么好,可不能就这么散了。依我看,不如选出几首最好的,让小厮们拿去刻成诗集,也好让府里的姐妹们的才情流传出去。”众人听了,都觉得这主意不错。
于是,众人又开始认真评选起来。经过一番热烈的讨论,最终选出了林黛玉、薛宝钗和探春的诗作为最佳。李纨笑着说:“这三位妹妹的诗,各有千秋,林妹妹的诗情深意切,宝姑娘的诗富有生活意趣,探丫头的诗大气有格局,刻成诗集,定能让旁人见识到咱们府里姐妹们的才华。”
王熙凤拍板道:“那就这么定了。我回头就吩咐小厮们去办,争取早日把诗集刻出来。”众人皆大欢喜。
此时,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透过藕香榭的窗户,洒在众人身上,仿佛给这场诗会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王熙凤起身说道:“今儿个大家都尽兴了,天色也不早了,咱们各自回房休息吧。改日再有这样的雅事,可别忘了叫上我。” 众人笑着应了,随后便陆续散去。
回到潇湘馆,林黛玉坐在窗前,望着窗外渐渐暗下去的天色,思绪仍沉浸在诗会之中。她回想起今日所作之诗,以及众人的点评,心中既有对自己才情得到认可的喜悦,又有一丝淡淡的愁绪。她深知自己在这贾府中,虽有姐妹们相伴,可终究是寄人篱下。这诗会的热闹,不知还能持续多久。想到此处,她轻轻叹了口气,拿起一本书,借着微弱的烛光,默默读了起来。
而在蘅芜苑,薛宝钗正对着镜子卸妆。平儿在一旁帮她整理衣物,说道:“姑娘,今儿诗会上您的诗可真是出彩,大家都赞不绝口呢。”薛宝钗微微一笑,说道:“姐妹们的诗也都很好,只不过各有特色罢了。这诗社的活动,既能增进姐妹们的情谊,又能展现才情,倒也是件好事。只是府里的事务繁多,往后这样的机会,只怕也不多了。” 说罢,她陷入了沉思。
在怡红院,宝玉则兴奋地和袭人讲述着诗会的经过,对姐妹们的诗作赞不绝口。袭人一边帮他整理床铺,一边笑着说:“二爷今儿个可算是尽兴了,只是别高兴过头,仔细着了凉。”宝玉满不在乎地摆摆手,说道:“今儿的诗会实在太有趣了,我恨不得天天都有这样的雅聚。只可惜,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说完,他躺在床上,望着帐顶,不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梦里,他又和姐妹们在诗会中吟诗作对,欢声笑语回荡在耳边。
此后的日子里,荣国府依旧是每日人来人往,热闹非常。那本由诗社佳作刻成的诗集,在府里传阅开来,引得众人纷纷夸赞。府中的姐妹们也因此更加热爱诗词,时常聚在一起探讨、创作。而这一段诗会的美好时光,也成为了众人心中珍贵的回忆,在荣国府的岁月长河中,留下了一抹绚丽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