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能为规则的完善提供参考。”
陈曦接过报告,翻了几页,眼里满是赞赏:“你们做得很好。接下来,我们计划将伦理规则纳入国家能源法,让它从‘试行’变成‘法定’,同时推动技术创新,比如研发更高效的储能电池、更智能的调度系统,进一步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能力。”
就在这时,陈曦的手机响了,是玉树的卓玛打来的。“陈博士,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村里的光伏电站又扩建了,现在不仅能满足村里的用电,还能往外面送电呢!”卓玛的声音里满是喜悦。
陈曦笑着说:“太好了,卓玛。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会越来越好的。”
挂了电话,陈曦看着窗外的蓝天,心里充满了希望。她想起一年前在达坂城风电场,李野焦急的眼神;想起在调度中心,周明纠结的表情;想起在玉树,卓玛温暖的笑容。这些画面,都成了推动伦理规则落地的动力。
李野看着陈曦,突然说:“陈博士,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在风电场建一个‘能源伦理教育基地’,让更多人了解可再生能源,了解伦理规则的重要性。”
“这个主意好!”陈曦眼前一亮,“不仅要让行业内的人了解,还要让普通人知道,每一度清洁电的背后,都有一套公平、环保的规则在支撑。”
半年后,达坂城风电场的“能源伦理教育基地”正式开放。基地里有互动展厅,展示风电、光伏的发电原理;有模拟调度中心,让参观者体验如何平衡电网稳定与可再生能源消纳;还有“伦理故事墙”,记录着规则制定过程中的点点滴滴。
周末的时候,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