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召开了十几次研讨会,既有企业代表的声音,也有电网技术人员的建议,甚至还邀请了环保组织和法律专家参与。有一次,因为“跨区域调峰的责任划分”,李野和周明吵得面红耳赤。
“新疆的风电要送到河南,河南电网凭什么要优先消纳?他们自己也有火电!”周明觉得不公平。
“因为这是全国能源一盘棋!”李野反驳道,“河南冬天需要供暖,火电负荷高,夏天水电充足,正好可以和新疆的风电互补。而且跨区域调峰能提高全国新能源的利用率,减少弃风弃光,这符合环保伦理。”
陈曦在一旁耐心调解,最终提出“按消纳量给予补贴”的方案:消纳外省可再生能源的省份,可获得国家能源局的调峰补贴,补贴资金用于当地电网升级。这个方案既平衡了各方利益,也推动了跨区域协作。
在规则制定的过程中,陈曦还发现一个问题:很多电网调度人员习惯了“经验调度”,对可再生能源的特性了解不足,导致在出力波动时过度反应。于是,团队专门组织了培训,邀请新能源技术专家讲解风电、光伏的出力规律,以及储能系统的调节能力,帮助调度人员建立科学的调度思维。
李野看着团队一点点完善规则,心里的石头渐渐落地。他知道,这条推动能源伦理转型的路不会一帆风顺,但至少,他们已经迈出了第一步。
第三章:首次“优先消纳”的考验
《可再生能源并网伦理调度规则(试行)》发布的那天,李野特意让中控室的小张把文件打印出来,贴在墙上。规则里明确写着“年并网率不低于90%”“峰谷期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每一条都像一颗定心丸。
可规则落地的第一个考验,来得比预想中更快。
七月中旬,新疆遭遇罕见的持续高温,用电负荷飙升。省电网调度中心接到通知,要求保障居民用电,同时尽量减少弃风弃光。那天下午,达坂城风电场的出力达到额定值的95%,而河西走廊的光伏电站也满发运行,电网负荷接近上限。
“周科长,请求全额并网!”李野拨通了周明的电话,语气里带着一丝紧张。按照过去的惯例,这种时候电网会优先压新能源,保火电。
电话那头,周明正在和调度员开会。他看着屏幕上的负荷曲线,又看了一眼桌上的《伦理调度规则》,深吸一口气:“通知各火电企业,降低出力10%,优先消纳风电和光伏。储能系统做好调频准备,一旦出力波动,立刻调节。”
“周科长,这样会不会有风险?”旁边的调度员担忧地问,“火电降负荷太快,要是风电突然掉下来,电网频率会波动的。”
“我们有储能和跨区域调峰。”周明指着屏幕上的跨省联络线,“已经联系了甘肃电网,他们那边负荷有盈余,可以支援我们20万千瓦的调峰容量。按照伦理规则,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这是底线。”
李野在中控室里紧盯着屏幕,看着并网功率一点点爬升到额定值,弃风率的数字停在了0.5%。他忍不住拿起对讲机,对现场的运维人员说:“今天,我们的风,全发出去了!”
运维员老郑的声音里带着激动:“李场长,我在这干了五年,第一次遇到风电满发还不被限电的情况!”
可考验还没结束。傍晚六点,突发雷暴天气,达坂城的风速骤降到每秒3米,风电出力瞬间下降40%。中控室里的警报声响起,小张急得直跺脚:“出力掉得太快了,电网频率要保不住了!”
李野立刻下令:“启动储能系统,释放电能补出力!同时联系省调度中心,请求跨区域调峰支援。”
几秒钟后,风电场配套的储能电池开始放电,出力曲线逐渐平稳。与此同时,甘肃电网的调峰容量通过特高压线路输送过来,电网频率很快恢复正常。
周明在调度中心看着这一幕,心里的石头落了地。他想起之前对伦理规则的质疑,现在才明白,“储能+跨区域调峰”的组合,真的能解决可再生能源出力不稳定的问题。
雷暴过后,李野驱车前往省调度中心。他推开周明的办公室门,手里拿着一瓶刚冰好的矿泉水:“周科长,今天多亏了你,我们的风电才没被弃。”
周明接过矿泉水,笑了笑:“是规则起了作用。以前总觉得新能源是‘麻烦’,现在才发现,只要配套措施跟上,它们也能成为电网的‘主力军’。”
那天晚上,省能源局发布了首份“可再生能源并网情况公示”,数据显示,当日新疆可再生能源并网率达到98.2%,弃风弃光率降至0.8%。公示一出,立刻在新能源行业引发轰动,很多企业都打来电话,询问如何申请加入伦理调度试点。
陈曦看着公示数据,对团队成员说:“这只是开始。我们要让更多省份看到,优先消纳可再生能源,不仅能推动环保,还能保障电网安全。”
第四章:破解“稳定”与“环保”的矛盾
伦理规则试行三个月后,陈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