馈。一位非洲的医生留言:“希望总纲能推动优质医疗技术向欠发达地区倾斜,比如虚拟医疗手术,不能只在发达国家普及。”一位挪威的环保人士则建议,在“公平普惠”原则里加入“代际公平”,“不能让我们这代人用掉所有资源,让后代无技术可用、无地球可住。”
这些反馈被一一纳入总纲的补充条款。陈默还推动在总纲里加入“全球技术伦理协作基金”,由发达国家和大型企业出资,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建立伦理评估体系,培训技术伦理人才:“比如某非洲国家想开展远程医疗技术研发,基金可以资助他们进行伦理评估,同时提供设备支持,让技术既能落地,又符合伦理。”
2148年春节前夕,《全球技术伦理协同治理总纲》的最终版本终于确定。发布那天,全球128个国家的代表通过全息会议连线,共同签署了这份文件。陈砚站在台上,身后的投影展示着总纲的核心内容:“这份总纲不是技术发展的枷锁,而是人类与技术和谐共处的指南。它提醒我们,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生命都能活得更有尊严,让地球的未来更可持续。”
发布会后,陈砚收到了很多老朋友的消息。之前反对安全协议的“星途旅游公司”CEO赵凯,现在已经成为总纲的积极践行者,他的公司不仅建立了完善的伦理评估流程,还将部分收益投入太空环保项目;负责AI招聘规范制定的李薇,告诉陈砚,某招聘平台按照总纲优化算法后,35岁以上求职者的通过率提高了40%。
最让陈砚动容的,是那位“远航事故”的幸存者——72岁的张爷爷发来的全息视频。视频里,张爷爷站在“极光号”的舷窗边,地球的蓝色光芒映在他脸上:“我终于又来太空了,这次我知道,有你们的总纲在,我能平安回家。”
那天晚上,陈砚和团队成员在研究院的楼顶放起了烟花。雪花落在他们的肩上,远处的城市灯火璀璨,全息投影里,“全球技术伦理数据库”正在实时更新,第一条数据是:“2148年2月10日,某脑机接口企业主动申请伦理评估,评估通过后,将在发展中国家开展癫痫治疗临床试验。”
周棠指着数据库里不断跳动的光点说:“你看,总纲已经开始起作用了。”陈砚点点头,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还会有新的技术伦理争议出现,但只要守住“人类共同利益至上”“技术可控性”“公平普惠”这三大原则,人类就能在技术与伦理的平衡中,走向更光明的未来。
烟花在夜空中绽放出“共治”的字样,照亮了研究院墙上的标语——“技术是工具,伦理是底线,人类是主人”。这份总纲,不是终点,而是人类与技术共治之约的起点。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