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交还不知道要便宜谁了呢。
……
苏布格又为他们带了几天路,他们走出了大甸子。
附近有一个村落,苏布格带着白杜鹃他们在村落里歇脚,住了一晚。
第二天苏布格补充好了水和食物,就返回去了。
白杜鹃和陈保柱也在村里补充了食物和水,继续前进。
路上他们还遇到过林场返回的车,搭了一段路。
再往前走,山越来越多。
陈保柱兴奋道,“快到我家啦,你看到前面那座山没有,那里就是我家。”
白杜鹃顺他手指的方向望去。
远处的山形状奇特,高高的山顶突兀地立起一块石头。
那块石头又高又陡,亭亭玉立,看着就像个女人站在山顶。
“它叫寡妇山。” 陈保柱介绍道。
(注:此处地理位置架空,真实的寡妇山是我国鸭绿江放排的第一站,长白县横山林场东北方向的一座高峰)
“为什么叫寡妇山?” 白杜鹃不解。
陈保柱嘴里哈出大团的雾气,“我们这里林场采伐多是放排,在解放前这块还是私人的林场,用的就是流送的法子运木材。
放排收入十分可观,但是极其危险,每次放排能活着回来都不容易……相传这里以前住着个老汉,他领着自己的女儿闯关东来到东北,落脚在一个放排的人的家里。
那家是一个老汉领着一个儿子住,每日放排,忙忙碌碌。
后来两家的孩子相互看对眼了,定下终身。
姑娘和小伙子约定好放完这一季的排回来就办喜事,结果排走到一个哨口时撞在了石头砬子上。
排毁人亡。
姑娘在家里一直等到秋天,也不见小伙子回来。
天上的大雁一排排的向南方飞去,冬天快到了。
姑娘等啊等啊,最后其他放排的小伙子都回来了。
大伙怕她伤心,谁也不敢告诉她真相。
于是姑娘就天天站在山顶眺望,希望看到小伙子回来的身影。
一年年过去了,人们发现姑娘不见了,到处都找不见她的身影。
后来有人发现山上突然多了一个石柱。
石柱一年比一年长高,从远处一看,就像一个女人站在那里。
大伙都说,姑娘思念小伙变成了一座石峰,永远地站在那里,眺望远方……
后来当地的人就管这座山叫寡妇山。”
…………
(网络资料:放排,东北木帮)
放排,是东北林区历史上一种大规模、高风险、集体性的原始木材运输方式。
特指将采伐于山林中的原木通过江河水流的力量,编成木排,流送到下游集散地的全过程。
鸭绿江流域(尤其是其右岸中国一侧)是东北最重要的木材产区之一。
清末及民国时期,鸭绿江流域的森林采伐权多由官方特许的木材公司掌控,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鸭绿江采木公司”(中日合办,但实权日方主导)。
东北木帮的形成:从事放排的劳动者被称为“木帮”或“放排人”。这是一个有严密分工和组织的地下行业团体。
他们多来自山东、河北等地的闯关东者,由“把头”招募和管理,形成临时性或季节性的劳动组织。
ha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