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书库

字:
关灯 护眼
九书库 > 大宋:三元及第 > 第57章 送友人,遇小偷

第57章 送友人,遇小偷(1/2)

    黄忠嗣赞叹道:\"子瞻兄不愧乃当世文豪。\"

    \"我先去拿纸笔誊写下来再说,省的晚些忘了。\"秦虹说着起身往屋内走去。

    苏轼回到石桌旁坐定,笑意盈盈地感叹:\"今日本想登门拜访而已,未料竟能与贤弟结为知交。真乃人间幸事!\"

    \"子瞻兄此言,亦是黄某之幸。\"黄忠嗣为其续上新茶。

    苏轼浅饮一口,忽然正色道:\"忠嗣如何看待新法?\"

    黄忠嗣把玩茶盏轻笑:\"早闻子瞻兄政见。不知在兄看来,新法是利是弊?\"

    苏轼沉吟片刻:\"其法尽与民争利,终非正途。\"

    \"如今朝廷积弊已入膏肓。\"

    黄忠嗣指关节轻叩石案,\"西夏前年大破我军,现对延州虎视眈眈。边军羸弱如斯,军饷尚难筹措。与民争利固然可诟病,然若无钱粮又能如何?\"

    \"只是民力已竭...\"苏轼欲言又止。

    \"矫枉不可不过正,事急不得不从权。\"

    黄忠嗣神色肃然,\"宁罪公卿,莫负天下。况且...\"

    他望着苏轼,\"历朝何来亘古不变之法?唯有适者长存。今日新法虽跋疴,恰应此劫。日后若不合时宜,自然废弃更张,子瞻兄何须过忧?\"

    苏轼闻言陷入了沉思。黄忠嗣也没打扰他思考,只是端起茶盏,慢慢品味。

    片刻后,苏轼笑了笑:\"算了,如今我人微言轻。若不认同又如何?\"

    他话锋一转,看向青年:\"忠嗣看来很支持新法啊?\"

    黄忠嗣闻言摇头:\"对我来说,新法也好,祖宗法度也罢,只要适合当前时局皆可用。而且我也不认为新法全对,只能说,两权相害选其轻。\"

    苏轼闻言一愣,然后才缓缓开口:\"我还以为你是坚定支持新法的人呢。\"

    \"子瞻兄说笑了。\"黄忠嗣放下茶盏,\"传言都说我属于王相一派,而实际上,我认为自己属于中间派,谁有理,我就支持谁。\"

    苏轼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这时秦虹拿着纸稿从内室走出:\"我默写完了,你们看如何?\"

    黄忠嗣接过纸稿端详片刻,朗声笑道:\"子瞻兄诗好,秦兄字好。这要拿出去,怕是有不少文人骚客愿花重金求购。\"

    三人相视片刻,皆是抚掌大笑。

    三日后,东水门,虹桥码头处。

    岸边杨柳依依,漕船满载货物,汴河上帆影如织,码头上酒肆林立。

    黄忠嗣对着面前的苏轼笑道:\"子瞻兄今日将要远行,我与秦兄也没什么好送的,收集了些文房四宝、茶叶与书籍,赠与兄台。\"

    说着,身后就有两名小厮抬着一个箱子放在苏轼面前。

    苏轼苦笑:\"两位这般破费...我这...\"

    \"子瞻兄无需多言,\"黄忠嗣摆手打断道,\"你我之间何须客套?\"

    \"正是如此。\"秦虹也点头附和道。

    苏轼闻言不再推辞,郑重拱手深施一礼。二人见状,亦端正回礼。

    待直起身后,黄忠嗣拉住苏轼的手叮嘱:\"子瞻兄此次远行,路上千万保重。到了任所,得闲时定要捎信来报平安。\"

    \"那是自然。\"苏轼应道,转而望向两位友人,\"倒是你们,再过几日便要殿试了。为兄在此预祝二位金榜题名,鹏程万里。\"

    黄忠嗣朗声笑道:\"借子瞻兄吉言!\"

    一刻钟后。

    黄忠嗣望着渐行渐远的船只,心中泛起阵阵感慨。

    虽然与苏轼相识不过数日,却仿佛前世故交。

    他对着河面轻叹一声:\"这一世,望你再不用让人捞了。\"

    \"黄兄说什么'这一世'?捞人又是何意?\"秦虹听得云里雾里,忍不住追问。

    黄忠嗣回神笑道:\"没事,殿试在即,回家温书吧。\"

    说着轻拍友人肩头。秦虹虽觉蹊跷,却也不再多言。

    两人领着仆从,沿着汴河长街往黄宅方向行去。

    行至半路时,忽然从路边窜出一个黑影,直直撞向秦虹。

    这一撞力道颇大,秦虹踉跄着倒退了好几步才站稳。

    黄忠嗣回过神时,只见一个约莫十三四岁的男孩正惶恐地盯着秦虹。

    这孩子满脸尘土,右颊有道醒目疤痕,此刻正连连鞠躬道歉:\"官人恕罪!我真不是故意的!\"

    秦虹摆了摆手:\"无妨。只是今后走路得留神些,若撞着脾气暴的...\"

    话音未落,男孩已千恩万谢地跑开了。

    当男孩掠过黄忠嗣身侧时,他敏锐捕捉到对方嘴角转瞬即逝的笑容。

    这神情......黄忠嗣猛然警醒:\"秦兄快查查随身物件!\"

    秦虹下意识摸向腰间,顿时面色铁青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